讲故事的手艺人 讲故事的手艺人
  • 创作向
    • 写作
      • 非虚构
      • 剧本
      • 小说
      • 文言
      • 读书
      • 随笔
    • 拍摄
      • 纪录片
      • 设计
      • 视频
      • 摄影
  • 策划向
    • 策划资料
    • 创意之道
    • 短视频研究
  • 技术向
    • AI
    • 前期拍摄
    • 后期制作
    • 原创教程
    • 影像实验
    • 影像设备
    • 穿越机
  • 艺术向
    • 研究学习
    • 大师镜头
    • 电影赏析
    • 视频论文
    • 经验总结
  • 注册
  • 登录
首页 › 技术向 › 前期拍摄 › 纪录片如何选题,网课文稿

纪录片如何选题,网课文稿

向安宇
2019-09-18 20:57:58前期拍摄阅读 4,817

纪录片人物的选择和选题查重

接下来,我们就说一下这个纪录片里面,到底需要多少人物,这一点其实是上一点的延续。可能我们很多人在头脑风暴的初期都会觉得,这个人也挺有意思,那个人也挺有意思,谁的故事我们都不愿意放弃。

结果丢出了一大堆人,每一个人物,每个角色刻画出来的深度都不大高,一个都没有说好。所以说,舍弃也是一门学问。

首先我们要知道这个片子需要几个人物,一般来说,一个单地点单段落的纪录片,最好只需要一个到两个足够深度的主线人物就够了。具体还是要看你拍这个片子的长度。

如果说是一个10分钟内的短纪录片,那一个人就够了,一个主线人物就够了,当然除了主线人物之外,我们也需要一些复线人物,就这个复线人物的作用,应该可以从侧面去强化这个主线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故事,他不应该抢风头。

当然在选题的阶段,我们并不会知道说这个中心人物,确定下来是谁的。但是我们必须得捋清楚得有几个人物,这些人物在片子里面的比重,他们的属性是什么。

然后在接下来的工作里面,我们就把合适的人选填进去。这个我们稍后也会讲到。

我们现在已经稍微捋了一下,我们需要有一个关键句,有一个中心人物,一些复线人物,这三个最重要的要素,那么我们接下来就要检查一下,你的选题有没有问题。

有三个方法,第一个就是写好了关键句之后,拿给你的朋友读一读,看看他们能不能马上理解你这片子说的是什么,如果不能,那就重写。

因为看你片子的人,他们都是普通的观众,他们不一定懂电影,所以说,如果我们身边的完全对电影没有概念的朋友,都能通过这一句话就知道我要拍什么,那你这个关键句首先就没有问题了。

第二个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每一个导演都会遇到过的经历,就是想了半天的题材,以为特别猎奇特别吸引,然后做了很多工作之后,才发现已经有别的导演拍过了,这个也是为什么我前面建议大家一定要加强看片量的原因。

如果真的碰到有别的导演,已经涉猎过一样的题材,这时候怎么办呢?千万不要紧张,因为从纪录片诞生到现在一百二十多年,这世界上基本上能拍成电影的题材都已经被拍了,但是优秀的电影和纪录片还是层出不穷,这就是因为他们找了新的角度去看一样的题材。

所以在初定选题之后,大家记得去搜一下选题相关的影片,一边看一边注意思考,去找一找这些片子的关键句,和叙事角度,他们是怎么样讲这个故事,也是刚刚那三个元素对吧。他们的关键句是什么?他们的中心人物是谁?他们的副线人物是怎么样渲染这个故事的,然后尝试用一个他们没有用过的角度来重新定制你的关键句,定制你的影片的中心思想。

第三点,就是要看一下我们定的这些选题,能否让观众产生共鸣。你看做为一个导演,最开心的事情应该是自己拍的东西,能得到观众的喜欢和认可,让观众产生共鸣。

所以在第一步选题的时候,我们就应该保持思考。我们选了这个主题,这个角度仅仅是因为我们自己觉得好玩,好看有趣吗?

那么观众看了会不会觉得很无聊呢?这个要怎么去检验,其实最简单的两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 像刚刚讲到的,找出和你相同题材的这些片子来看,看的时候,你要忘记你自己也是一个导演,而是要以纯观众的角度来看,边看边做笔记,总结一下这个片子有哪些地方,你看了之后觉得,特别的好看,特别精神紧张,。

然后有哪一些地方,是让你觉得注意力分散,有尿点,把它写下来。

我自己以前看电影的时候,也经常是我看一个好的片子,觉得,好好看。然后一个无聊的片子觉得,好烂,但是我说不出来,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

所以后来我发现这样去看电影,你看再多电影也是没有用的,因为你没有就从中提取到有效的信息。所以后来我就发现,就是你看片子的时候,看完做笔记,总结一下,拍的好的地方,要说的出原因,拍的不好的地方,你也要吐槽。

用这种方法多分析几个片子,也不耽误成为一个很有经验的资深影评人。

自己作为导演的时候,进行选题和拍摄的时候,会变得很敏感,因为你知道应该要避免哪些缺点和哪些尿点,以及一些让人注意力分散的地方。

第二个方法,在选题定下来之后,带着你的关键句,去找你的朋友。你不一定要去找懂你的朋友,普通人也可以。给他们看你的关键句,和他们简单介绍一下你的想法和这个片子可能有的元素。然后,让他们向你提问,这个很重要,让他们来问你。

因为有时候可能我们想到的东西,就是我们以为自己已经很完善了,但是可能一些很基础的问题,我们是没有想到的,越是普通人,他们能想到的问题就越基础,甚至是越无厘头。但往往是这些很无厘头的问题,就是你应该去了解的观众的想法。

如何进行人物的塑造

接下来,我们就来讲一下人物怎么塑造。

当你的故事的关键句已经写出来,并且得到大家的认可之后,我们就要对中心人物进行试镜,没错,纪录片也有试镜的,而且很重要,因为纪录片的内容是否够丰富、够深度,多半是由这个中心人物的采访撑起来的。

如果角色选不好,整个纪录片的故事性就会塌,所以说当一堆可能适合的选择,在你面前的时候,我们就要去挖掘TA们最真实的状态,看看谁最具有故事性,从而选择TA来成为这个故事的中心角色。

做纪录片的时候,我是绝对建议你们亲自去跑一趟要拍的地方。首先去提前认识一下,即将可能拍摄的人物,当然如果条件不允许的话,有其他途径。或者说通过别人口中的描述,去了解他们也可以,但这样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当你们去堪景的时候,和你所遇到和接触到的人都聊聊天,就算你当时觉得这个人,不会有什么特别的故事,但是往往惊喜总在无意之间发生。

这些很不功利的闲谈,很容易就得到有效信息了。聊的时候建议可以在得到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进行录音,回来的时候把他们的信息都给记下来,他们的名字、性别、职业、生活状态,还有他们在闲聊当中,去跟你分享过的这些故事内容,以及你对TA的性格分析等等。

我们做个表格,这个表格一定要做,而且必须得当天可能你采访完,或是聊完天了之后,就把它写下来,不然的话真的会忘记。

我一度怀疑是我自己的记性有问题,但是后来我发现,如果你真的一天跟那么多人聊过天,就是会忘记你跟谁聊过什么,所以这一步很重要。

看电影也好,看纪录片也好,角色都是很讲求戏剧效果,因为他们的本质上都是艺术创作,所以说选择一个有戏剧效果的角色,片子就成功了一半。

我们今天讲的一个最常规的手段,就是在熟视无睹的人、事、物里寻找大反差,这个可能有点绕口,所以我再说一遍,在熟视无睹的人、事、物里寻找大反差。

如果大家有留意,大部分受到好评的纪录片里面,都广泛运用了这个方法。

比方说,我们每天都会扔的垃圾,这个属于一个熟视无睹的事物吧。但是它背后其实有一个很庞大的生态系统,正在受这个塑料垃圾的侵袭,然后一步一步走向毁灭。

听完这个关键句以后,你觉得这是什么呀,这个就是前段时间很火的记录短片叫《塑料王国》。

又比方说,大家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唐三藏,他在文学和有还有影视作品里面都是被塑造成独断、位居世俗的一个绵软和尚,可是实际上的玄奘和尚,却不是我们所想象中的这个样子。

那么这个关键句拍成一个纪录片,叫做《玄奘之路》,等于是揭秘不为人知的唐三藏。

再比方说一个表面上什么都不缺的纽约顶级富二代,却被怀疑涉嫌命案,然后警方二十多多年来都找不到杀人证据,结果在电视台的一次对他的一个访谈,一个纪录片的拍摄当中,然后他也没有露出任何破绽,就是他上洗手间的时候,麦克风忘了关掉了,就自言自语的说出了自己杀人的铁证,这个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过吧,是一个很有名的一个纪录片,等会儿会发给大家。

叫做《纽约灾星》,在我们听完这三个例子之后,是不是已经大概明白了,熟视无睹的人、事、物里寻找大反差,是什么意思了。就是你平常觉得很平凡的东西,但是他背后有很大的反差,跟您想象不一样。

通过上面几个例子,我们都可以看得出来,就是这些纪录片的选角,都是很有戏剧张力,我们可以配合搜索,一起来思考一下,这个全世界都有塑料污染,为什么非得要选择中国的塑料来讲?

这个并不是因为导演是中国人,大家看过这个片子就会明白,里面牵扯着很多的买卖,还有供求等,复杂的问题,这个才是最戏剧化的部分。

下次大家在看纪录片的时候,也可以这样思考一下,为什么是这个选题?为什么是这个人?我为什么是这个地方?为什么是这个角度?

思考的多了,你会慢慢对纪录片的叙事逻辑,产生理解。

一个片子里面,主角之所以是主角,是因为有配角的陪衬,复线人物的出现,他们并不是乱入的,他们都是对故事发展有一定意义。

打个比方,我们如果今天要拍一个利用自己作为医生的职务之便,去对自己的病人狠下毒手的杀人犯,这样一个纪录片,那我们需要渲染的关键点就有两个。

第一个,这个中心人物,他作为一个医生,他是善良的,是伪装善良,伪装有色社会责任心,伪装救死扶伤,但他的工作确实是有救死扶伤,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的复线可能会有以下几点。

比方说,有很感恩他曾经救过自己的病人,然后有觉得他很正直很善良的同事,或者说视他为好丈夫、好父亲的家人和妻子。

那第二个点就是他的另外一面,就是他丧心病狂杀人的一面,这时候我们需要的复线角色可能会有什么呢。

会有被他杀害的,直接受害者的家属,或者说曾经卖过凶器给他的黑市卖家,甚至控方律师等等。这些角色虽然没有直接涉及到杀人事件当中,但是他们的出现是可以更强化这个中心人物,作为医生和杀人犯的反差以及戏剧效果。

不过大家千万要注意,复线的比重千万不能太多,不然不会喧宾夺主。

如何引导被采访者说出精彩的故事

作为一个导演,你问什么问题?如何通过这些问题去引导被采访者,让他们说出精彩的故事,这就是整个片子的核心。

所以采访问题列表这个东西,就像一个电影剧本一样,时刻影响着故事走向,所以我们要多点心思去准备,也要做好修改很多版的准备。

那么我这里给大家几个,很实用的小贴士,就是在准备问题的时候千万不要问是非题,在采访的时候问是非题,是一个很尴尬问法。

什么是非题呢?就是问完之后,对方的答案是yes或者no,这种问题是属于很不开放的问题,如果采访里面有这样的问题出现,那就换一个问法。

不然的话,被采访的人想回答他,都不知道从何答起。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在一个活动里面采访嘉宾,第一种问法就是说,你喜欢今天的活动吗?那么他的答案除了喜欢和不喜欢,就没有其他答案了。

但是如果我们问他,今天的活动有什么部分是你特别喜欢的?或者有什么部分是你觉得需要改进的,这就属于相对开放的问法,对方就可以根据你的问题来拓展回答。

有朋友可能要问了,你这不是前后矛盾吗?你刚才说要让观众自由拓展,现在又说不要太开放性。我来解释一下,有一点,大家需要了解的就是,在纪录片里面,我们采访的大多数人都是没有演讲经验的,平凡人加上对镜头说话会更生涩,所以太泛的问题,会让他们无从下手。

还是刚刚的活动举例,如果我们问嘉宾说,你觉得今天的活动怎么样,这个问题没有技术上的错误,但是你们有没有觉得这个会让人一时很难回答的上来?因为可以说东西太多了,这个问题太泛了,所以我们也要杜绝这样的问法。

刚刚说到了我们拍摄的时候,采访的主要都是平凡人。所以说大家要做好他说的内容可能会东拉西扯,没有重心的心理准备。

包括我自己,曾经采访过,或者是一起合作工作过的一些名人、明星,还有一些商业大佬。就这一类的,其实他们脱稿了之后,说话也是没有什么章法的,这并不是黑他们,但是的确是这样的,并没有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么头头是道。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导演,就要起到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如果没有什么采访经验的话,建议大家可以提前拿着你的问题清单,去跟你朋友或者是你自己演练一遍,在脑子里面有个概念,你希望得到什么样的方向答案。

那么你脑子里面有个概念,你希望得到什么样方向的答案。在回答的过程中,如果你觉得对方讲的东西还不够多,或者是没有你们早期闲聊沟通的时候讲的那么清楚,没有挖掘出来你预期的效果,那么记得不要放弃,换个问法,换个词。

像大家刚刚讲的,情商高一些,引导对方讲出来,也可以回问同一个问题,可能这个问题过了之后,等会儿再提回上来问,也可以立刻追问这个,就看你自己的处理方法。

如果说最坏的情况,对方如果一直没有敞开心扉,那可能我们问问题的人太拘谨。我们可以尝试暂停采访、关机停录。像朋友一样去聊聊天,就是问他们问题的时候,要对他们的经历感同身受,即使你没有,你也可以装着理解。

比方说就是别人讲什么,说我懂,我真的懂,我以前也试过什么什么,就大家互相的分享一下,试试去带入感受他们的情绪,让他们放松下来就是,愿意畅谈的时候再重新开机。

我们人在镜头面前,都会或多或少的伪装一下,就算我们不承认,也是事实,我们是没有办法在镜头前绝对自然的。

如果你的被采访者提前知道问题之后,他们很有可能多半不会给你最真实的反应,而精心准备过的答案呢,也有可能会虚假。当然,如果说你这次拍摄是受了委托,就是收了钱的,而你的采访对象是明星、大咖什么的,那就另当别论了。

就算你不想给那个问题清单,他们的助理也会提前半个月向你要的。

文章导航

1 2 3 4
纪录片
赞赏 赞(0) 收藏(1)
本文系作者 @向安宇 原创发布在 讲故事的手艺人。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BMPCC 6K测试一下高感,画质也就那样嘛
上一篇
聊一聊新手对专业剪辑软件的选择
下一篇

请登录以参与评论

现在登录
暂无评论
标签
720全景 ACES AE AE案例 AE表达式 Anyu翻译 CSC电影学院 fusion Hackintosh MG动画 ps教程 vlog wordpress 创意方法 剪辑 字幕 帧影帧画 抖音 摄影 文案 混剪 混音 灯光 看电影 磨皮 穿越机 纪录片 编剧 美术 美食 論語 调度 调色 达芬奇 重讀文學史 青玉记
“愛上紀錄片”創作培訓營:樊啟鵬--大師·類型·流派【筆記+感悟】
2020-10-02 11:25:08
2,376 0 0
2020金馬電影大師課:廖慶松 -青鸞舞鏡,隱身於明鏡之後
2020-09-06 11:02:48
1,851 0 0
電影紀錄片攝影大師班:從新手到頂級攝影師的修煉之路Cinematography with James Longley ——笔记
2020-06-02 10:24:30
1,904 0 1
人物短片怎样拍?《72岁的一个晚上》拉片
2020-06-01 17:41:46
1,651 0 1
1
  • 0
  • 0
关于我:

想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看万部电影。当过人民教师,做过策划师,入行影视做剪辑、导演。艺术是目的,技术是支撑,不断钻研,积聚梦想,同时分享干货。

推荐栏目:
视频论文 原创教程 后期制作 非虚构 照片 视频
特色专题:
专题汇总 宜看一侃 帧影帧画 美食摄影 重读文学史 青玉记
Copyright © 2016-2025 讲故事的手艺人. 鄂ICP备16005400号-1 鄂公网安备42050602000017号
  • 创作向
    • 写作
    • 拍摄
  • 策划向
    • 策划资料
    • 创意之道
    • 短视频研究
  • 技术向
    • AI
    • 前期拍摄
    • 后期制作
    • 原创教程
    • 影像实验
    • 影像设备
    • 穿越机
  • 艺术向
    • 研究学习
    • 大师镜头
    • 电影赏析
    • 视频论文
    • 经验总结
# 剪辑 # # 转场 # # 纪录片 #
向安宇
痴迷文字,醉心影像
420
文章
5
评论
325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