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下AI更新非常快,早已进入大众工作生活的许多方面。
从视频创作角度来说,AI可以怎么应用?
现在工作中拍学生的视频已经没有思路了,或者说很多视频没有传播度,迫切需要方法来打破视频只给学生家长看的局限(甚至千篇一律的视频家长们也不看了),怎么突破?看书吧。
新购《AI短剧制作》一书,想要找下答案。正式读书前,先自己思考思考,以下:
AI工具更新是很快的,现在用的AI工具,很快就会有更好用的工具,所以笔记不以工具的使用为重点,重点是核心的思路是什么。
大众传播的核心是:注意力争夺。
以前的理解是,内容创作者最主要的是需要:创造价值。这没有错,但是“价值”的理解应该更宽泛。
以往我以为,价值就是知识。是让用户看到以后能学习到。这可能是作为教师这个从业者的思维惯性。但是,现在我觉得“情绪价值”也应该包含在内。甚至来说,有时候,创造情绪而不创造价值,可能更有用。
比如很多短剧,从头虐到尾,依然流量不错。有的打脸短剧,100集最后两集才打脸反转,前面一直让观众憋屈,这种剧非常流行。
真的应了一句话:世上的幸福都是相同的,而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看别人幸福没意思,看人不幸才过瘾。“掉凳”这种的包袱始终响亮,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是永恒的人性。
那些小甜剧,翻来覆去总是那么点工业糖精,同类型看个几部就没兴趣了。反而那些让人憋屈的,非要把这口憋着的气出了不可,熬着也要看完。于是流量有了,完播率有了,钱挣了。
那么问题是:这种找虐剧。是不是提供了情绪价值?
所以创作者到底核心的创作点是什么?受众的述求是什么?
嗯,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答案。非要说有,就是垂直化。不同人群不同需求,根据不同的用户画像去创作。但网络是个神奇的东西,很多时候没啥道理。
不少抖音创作者,视频内容跟挂的商品关系不大,但是卖的好。有更新了几年电影解说的up主,精心作的视频一直不火,回老家掰玉米随手发的10几秒随拍视频火出圈。
当然,“道理”是有的。当叙事不再拘泥于作品本身,而是up主的整个创作、或者生活成为了更为宏大的叙事,那么故事就不再是视频内容,而是整个网络都可以参与进来的“故事”了。比如那个电影解说up主,辛辛苦苦没回报,突然天降流量。这不就是一个现实版本的“打脸爽剧”?完美契合当下年轻人没有上升通道渴望一夜暴富的心理,而且这个“流量暴富”还是可以亲身参与其中的,每个人都贡献了流量的一小部分。
让每个用户能够参与其中,成为叙事的一部分。才是创作者更高级的玩法。
现在来看,提供价值的思路没有错,但值得思考“价值”究竟为何。流量为王的时代,“价值”怎么成为争夺注意力的核心筹码。短视频也是“商品”,需要有自己的核心卖点。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里描绘了一个场景:原始人辛苦又活了一天,夜晚时候聚在篝火边,映照着明灭的火光,长者开始给大家讲故事,故事既有古老的神话,也有听来的逸闻。总之,听故事像喝水吃饭一样,是人类天生的本能。故事里,既能学到捕猎技能,也能学到为人处世,还有抵抗黑暗的精神力量等等。故事,是人类这种特殊物种,生存的刚需。
社会在发展,但是人类的本能不变。
那么,短视频这种直接讲故事的“商品”,其实才是最不愁“卖”的。
《故事》一书,讲的是电影电视剧剧本的创作,更为精密复杂。为了更好指导创作,讲“故事”分解成很多的单位:
节拍构建成场景,场景构建成序列,序列构建成幕,幕构建成故事,以致达到最后的高潮。
而短剧,一般只有一个序列。早期短剧甚至多数只有一个场景,这种单一场景或只有两三个场景,构不成序列的短剧现在依然大量存在。
整体来说,短剧更强调情节紧凑、集中,从创作的角度说,更强调节拍。
《故事》中有“价值负荷”的概念,一个正向的价值负荷,加一个反向的价值负荷,就是一个节拍。这是对“戏剧冲突”这个概念的延展。戏剧冲突是更剧烈的、更宏大的,也是需要铺垫的。而一个节拍是故事的最小单位,做不到剧烈的冲突。戏剧冲突是大的起伏曲线,而节拍是小的震荡波动。
短剧最火的应该就是反转类。大的戏剧冲突只有一个,但每集必不可少有小的节奏起伏。不过现在短剧虽然卷,创作方法却不卷,都是利用大数据反推创作。所以AI能够很好完成这类短剧的剧本。
顺便吐槽,短剧里台词“不可能,这绝对不可能”已经泛滥了,靠着不合逻辑的生拉硬拽硬造成“冲突”。
听过一个业内人士的分析,说短剧绝大部分团队是不挣钱的,挣钱的团队都是靠极限压缩成本得来的微薄利润。只有几个能和平台谈判的成熟团队才可持续盈利。这行业就是看着火,其实是大量炮灰团队堆起来的繁荣。
那么,这样的环境能够吸引优秀的创作者吗?
现在有部分明星也开始进入短剧了,不过他们要的不是挣钱,而是流量。短剧整个行业,那种付费解锁模式,被平台进入后抢流量给干没了,但平台给制作方的钱也不多,后续平台的流量怎么变现?让明星带着资本买流量也是现在新的模式。黄晓明为了新剧宣传拍摄短剧前传,或许就是一次尝试。
资本应该有好的模式。不过我不是从业者,不懂其中资本的运作。
但是制作方,可能最后跟爱优腾一样的路程吧。早期优酷也是UGV(用户生成视频)类型,和youtube一样的,后面就成了Netflix类型,爱优腾都是这类型。但是爱优腾上的内容真的是越来越难看了。
对于资本来说,在海量创作者中筛选项目,远不如扶持一两个团队简单。况且流量这东西是可以买的,买流量然后流量变现才是好生意。所以淘宝各类电商、各种直播带货,都是头部垄断。短剧行业也是这个趋势,最后也就几个团队滋润,无数炮灰团队当韭菜。
所以,《AI短剧制作》一书,学学方法就好,进入行业就算了。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