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化转场,所有剪辑软件都会自带的转场效果,而且几乎所有剪辑软件都会有叠化转场的快捷键。叠化转场可以说是用的最广泛的转场效果了。
但是,叠化转场也可能是最被滥用的转场。很多时候,被用来偷懒。当两个镜头衔接突兀的时候,一个叠化转场就能让两个镜头之间的衔接平滑,但这并不是一个好主意。
什么时候使用叠化转场?叠化转场在视听语言里可以传达何种意义?
长叠化——交融
张艺谋喜欢用8、9秒,甚至12秒的叠化,在拍摄《我的父亲母亲》时是胶片拍摄,国内尚未有长叠化的洗印技术,因而还需要特意拿到国外洗印。在《十面埋伏》的时候,也用了很多长叠化。

《十面埋伏》里的这一场金城武和章子怡的“野战”戏,镜头与镜头之间都是长叠化,最后甚至叠化到蓝天白云的空镜上。
肉体与肉体、与草地、与树林、与天空,交融在一起。长叠化的应用,让这场戏有一种独特的美感。
叠化——进入脑海
用叠化来进入人物的脑海,很多时候用来“闪回”,这种技法很古老了。通常都是人物特写,然后叠化到一组过去时间的蒙太奇,再叠化回来。

《英雄本色》里的一处闪回叠化,人物特写一直叠在屏幕中,不多见。
除了用来展现回忆,当然还可以用来进入人物的幻想等等。
这种叠化进入人物脑海的技法,挺古老的,现在的导演多半都不再使用。现在偷懒的做法是:通过调色,用做旧的色调来展现回忆。(我觉得这种方法现在也应该淘汰了。以前的观众,都见过甚至拥有那种泛黄的老照片,看到电影里调色出来那种调子,立刻就能领会导演的意图,但现在的年轻观众多半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泛黄的、发褐的影调,并不会立刻就联想到回忆。)
进入幻想,叠化也不是一个高明的技巧。电影是“奇观”的艺术,这些古老的技巧,出现在现在的电影里,都是导演的偷懒。个人而言,更喜欢《小丑》那种,现实和幻想没有过渡,分不清哪里是现实,哪里是幻想,因为哪怕是人物脑海中的幻想,也是改变人物弧线的“真实”,亦真亦幻,才是影像的魅力。
叠化——链接
技法没有高低,只有理解层次的高低。《现代启示录》的片头一段,躺在床上的主角,看着头顶的吊扇,联想到战场的直升机……战争带来的心理创伤,通过这些一个个叠化起来的镜头展现出来。
这也是进入脑海,但比起通常的那种叠化进入角色再叠化出来,用高级。

《现代启示录》里这种用法,我觉得不是简单的用叠化转到另外的叙事上,更主要的是——链接。将角色、电扇、直升机螺旋桨、火焰等等叠化在一起,是链接了角色内心联想的心路历程。

《肖申克的救赎》里,肖申克放音乐,和站立静听音乐的犯人“集体”,也是通过叠化链接起来的。
叠化,是电影语言的一个基本词汇,在不同的语境里,会有不同的解读。
叠化——时间的流逝
将相同场景的镜头不断叠化,表现时间的流逝,也是一个古老的技法。现在多半用跳切。
但是用得好,也会很高级。
电影从某种角度,是时间和空间的艺术。空间不变,而时间流逝,那种物是人非的怅惘,不需要长篇累牍的叙述,只需要一个叠化,就入心入肺了。


叠化——特效技法
叠化被当成特效来使用,我相信在那个遥远的年代,曾经作为视觉奇观,带给观众惊叹。



而有的时候,哪怕有的叠化作为特效的手段,在今天看来显得不真实,但在一个好的故事的语境中,带给人的情绪却是真实的。
特效也好,叠化也好,只能是作为讲故事的工具,真正触动人心的,一定是故事。

匹配叠化
还有一类叠化的运用,会将故事上升到另外一个层面。
在我看来,文字写诗,是能够写出其他文本无法传达的言外之意、言外之情。影像的诗意,也是电影最大的魅力,来自其他方式无法传递的情绪、意义、感觉、想法……除了看到的这个画面,再找不到别的方式来传达。






匹配叠化,用得好,传达出来多层意义,用得一般,传达出来的仅仅是一个简单讯息,甚至有时候,还会沦落成类型片的炫技。
但是作为叠化的一种用法,匹配叠化是很有意思的。
定格叠化和失误
定格,然后接叠化。这应该不能算是叠化的一种类型。
吴宇森当年,因为拍摄时候没想要用叠化,剪辑时候想要用叠化的时候,因为胶片不够长,没办法叠化,于是就把最后一帧定格,然后再叠化。
这本来是无奈之举,却在好莱坞很受欢迎。
最后一帧定格,强调了这一帧画面。


有时候,并不是导演想了很多,而是一些没办法的办法,反而成为经典。
有时候,甚至是失误,造就了经典。

火柴和红日,这两个镜头本来是叠化在一起的,因为失误,把转场删掉了,然后造就了这个影史上经典的匹配转场!
请登录以参与评论
现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