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没有高低,只有理解层次的不同。
这句话是从林韬的《摄影造型创作课》里听来的,影像无非就是光圈、快门、焦段、焦点……等等,这些基本的东西入门时候就学会了,但是真正理解了吗?真正会用了吗?
看一下小短片,导演Jay Red的《路灯》,里面一个镜头很有意思。小男孩慢慢往前走,镜头前推的同时上仰,这种运镜会让环境越来越少,我们对环境的感知越少,安全感就越少,此其一。
其二,我们在观看电影时候,这种前推的特写会迅速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当观众注意力集中在小男孩眼睛上的时候,突然从后方套过来袋子,会吓观众一跳。
其三,虚焦的运用。这个镜头前半段是虚焦的,从焦外到进入焦点陷阱,观众不是第一时间看清,而是有了这样一个过程,注意力也就从不集中到集中,也就是说,这个镜头很高明的有一个引导观众的过程,却在最后几帧突然反转。
最后,这其实也是小男孩心理的外化,从焦外的不专注,到焦内专注地看向画面右侧,小男孩一定是发现了什么,所以越来越专注地观察,以至于根本没有发现有人从后方靠近。
影视语言,某种角度就是忽悠、挑逗、惊吓观众。一开始是一个相对广的角度,且画面中是一个空旷的场所,导演甚至在这个镜头前还专门放了一个空旷环境的空镜头,让观众放松了警惕。小男孩始终是望向画面右侧的,这时候的观众会好奇画面右侧有什么,正当观众的心思都放在猜测小男孩看到了什么的时候,意外的发生,显然更加能够惊吓到观众。
某种程度上,导演、摄影、剪辑都在和观众进行心理博弈。
最后的最后,来想一想,如果让我们用一个镜头来拍小男孩被绑架,会怎样拍?
大景拍一个人冲出来绑走小男孩?没有冲击力。
一段蒙太奇,一辆车突然冲过来、匪徒下车、套上小男孩、拽上车、汽车离开……类型片估计会这样拍,因为丰富。
跟拍小男孩,然后突然背后一个袋子套上?也可以,但也平平无奇。
Jay Red选择的方法是:
一组小男孩在空旷街头行走的画面。

然后是一个车内窥探的镜头,手持拍摄,轻微的晃动增加紧张感,镜头从右往左,车窗一开始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慢慢右移显现出小男孩。这是匪徒的POV。

接着是一个匪徒汽车的镜头,这个镜头极短,观众基本反应不过来,没来得及想就切走了。我也是在拉片时候才注意到这辆车,一开始也仅仅当成了一晃而过的街景空镜。
这里还有一个细节,就是这辆车是后车窗封闭的、理想的绑架用的货车车型,且镜头里尾门大开着。

这个镜头之后,就是文章开始时候的那个虚焦前推的镜头。

随后是一个较长时间的黑场。
请登录以参与评论
现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