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故事的手艺人 讲故事的手艺人
  • 创作向
    • 写作
      • 非虚构
      • 剧本
      • 小说
      • 文言
      • 读书
      • 随笔
    • 拍摄
      • 纪录片
      • 设计
      • 视频
      • 摄影
  • 策划向
    • 策划资料
    • 创意之道
    • 短视频研究
  • 技术向
    • AI
    • 前期拍摄
    • 后期制作
    • 原创教程
    • 影像实验
    • 影像设备
    • 穿越机
  • 艺术向
    • 研究学习
    • 大师镜头
    • 电影赏析
    • 视频论文
    • 经验总结
  • 注册
  • 登录
首页 › 读书 › 《挪威的森林》的迷失

《挪威的森林》的迷失

向安宇
2017-09-07 19:52:39读书阅读 1,710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代表作,该书自1987年有讲谈社出版单行本之后,成为了日本销量最高的长篇小说。甚至导致了“村上春树”现象。

村上春树的小说很真切地反应出都市人生活的孤独感和迷茫感,展示了后工业时代社会的异化,和在这种异化中人的生存状态。

在这比部小说中,内容和情感固然体现了迷失,在文本上,作者也巧妙地运用文本结构营造出了一种迷失的氛围。

小说的文本结构使得作品中形成了现实与非现实的双重世界,是死者与生者共存的世界。而且在时间上,小说出现了三个时间同时发展的特殊结构,现在,过去和过去的过去,在文中时常碰撞到一起。

时间的迷失

小说的时间,笔者认为有三个。一是现在的时间,二是过去的时间,还有一个是过去的过去的时间。

小说的一开始,说“三十七岁的我坐在波音747客机上”,接下来说:“机身完全停稳后,旅客解开安全带,从行李架中取出皮白和上衣等物。而我,仿佛依然置身于那片草地之中,呼吸着草的芬芳,感受着风的轻柔,谛听着鸟的鸣啭:那是一九六九年的秋天,我快满二十岁的时候。”时间就这样回到了18年前,接着空姐走了过来,于是时间回到了现实。可是随着记忆,时间马上又回到了18年前。

小说的一开始,就出现这种过去和现实相互交叉的情形,作为叙事者的那个三十七岁的我,其感情和十八年前的那个我常常交叉到一起。比如第一章最后一句:“想到这里,我悲哀得难以自禁。因为,直子连爱都没有爱过我。”这一句既可以理解成是波音747飞机上那个三十七岁的我在想,也可以理解成那个“当我还年轻、记忆还清晰的时候,我就有过几次写一下直子的念头,却一行都没有写成”的那个“我”。

再比如,《挪威的森林》第八章,“我”思念在“阿美寮”中疗养的直子,却不能马上陪在她身边,于是说了句“我究竟呆在这里干什么呢?”这句责备既可以理解成是年轻的“我”说的,也可以理解成是三十七岁的那个“我”发出的。

逻辑上讲,这是两者在同一时间有着共同的感觉,这中现象叫做时间的越境。

这种时间的越境使得过去和现在时常交叉在一起。仿佛那个三十七岁的我依然活在过去,也就是说,现在的“我”迷失在那个过去的“我”中。

小说中还值得注意的是木月的存在,木月是一个过去的过去的存在,木月反复地在小说中出现,而木月每次出现时候,基本都是以一个“过去”的时间存在的,而不是以“过去的过去”被记忆的。作为三十七岁那个现在的“我”,没有将“过去”和“过去的过去”区分开来。

于是小说出现了“现在”、“过去”和“过去的过去”时常相互混淆的局面。文本正是有着这样的结构,展示出了一个三重的世界。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小说的叙事者的改变。小说的叙事者,逻辑上来说是那个文章一开始就出现的三十七岁的“我”,但是在后面的文本中,这个“我”仿佛被十八年前的“我”所吞噬,那个二十岁左右年轻的“我”成了叙事者,可是正如前面所说,这个叙事者却不断带着三十七岁时“我”的感情在叙事,两个相隔十八年的“我”就在小说文本中碰面了。这样,两个叙事者相互交叉,裂痕就出现了,十八年的裂痕,进一步造成了迷失。

文本中,有一个小的细节值得关注,根据文本,我们所知道的直子的死是1970年,然而仔细阅读文本,会发现直子的死其实是1969年。时间在这里是错位的。

空间的迷失

小说在空间上也给读者造成了迷失感,现实与非现实,生与死,在文本中毫无痕迹地柔和到了一起。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文本中也是这样,生和死是结合在一起的。直子、木月这些人是非现实的作为彼岸的存在,他们存在在死者的孤寂的世界之中。而绿子等人,却代表着生的世界。作为叙事者的“渡边”,始终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缘,不断周旋在各个人中间。

木月在文本中从来没有正式出场,但是却一直存在在文本中,这个人物从一开始就是死亡的,他存在在“过去的过去”,但是他却和生者同时存在着。

“阿美寮”的存在同样是彼岸的存在。小说中关于阿美寮的地理位置是这样描述的:

汽车载着二十来个客人马上就出发了。沿着鸭川,往北出了京都市区。……汽车突然来到一片静寂的杉林中。原始杉林高耸云天,遮天蔽日般的茂密。浓荫覆盖了万物。突然间,一阵冷风从打开的窗子里钻了进来,湿气简直使肌肤发痛。汽车沿着河谷,穿行在这无止境的杉树林间。我寻思道:这整个世界是不是要永远地被这杉林给掩埋了?就在这时,汽车载着我们到了一个四围群山环绕的盆地。

这片杉林正是掩埋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就是阿美寮,是直子生活的世界,一个非现实的世界。

这个非现实的世界,充满诡异和恐怖的感觉。

穿过一片树林,我们来到了一片平缓的斜坡地带。在斜坡上并排着散发出奇妙氛围的二层楼房。若是要问这里究竟有哪点奇妙,是怎么个奇妙法,我也说不清楚。可是,我从一开始就觉得这些建筑物总有些怪异。……在每幢楼的前面都植有花草,并修剪得整整齐齐的。可四周没有一个人影,没扇窗子都挂着窗帘。

这个奇妙得说不上来的异世界,却在文本中一直出现,不仅“我”曾数次去那里生活过,即使“我”在城市里时候,心也在那里,并且和那里保持着联系。

更为重要的是,直子是逃避了现实,躲进那个世界的人。铃子也是从现实躲进那个世界的人。这些人使得两个世界是共通的。铃子最后从那个世界走了出来,也说明两个世界是在一起的。阿美寮的门口,虽然挂着一块写着牌子,写着“阿美寮拒绝不相干的外人进入”,但是拒绝的仅仅是不相干的外人,还有相干的外人和不是外人的人能够进入。因此阿美寮还不是纯粹的非现实的世界,而是和现实交织在一起的。

《挪威的森林》的文本,给读者展现的是一个六维的世界。“现在”、“过去”和“过去的过去”形成三个维度,而“非现实的世界”与“死者的世界”以及“现实的生者的世界”形成了另三个维度。

文本中的人物在这六个维度中交叉往返,形成了小说独特的文本结构。这种多维度的结构,造成了文本结构的复杂性,而且这六个维度是相互渗透的,这进一步造成了“迷失”感。

赞赏 赞(0) 收藏(0)
I see you
上一篇
《史记》中的汉惠帝
下一篇

请登录以参与评论

现在登录
暂无评论
标签
720全景 ACES AE AE案例 AE表达式 Anyu翻译 CSC电影学院 fusion Hackintosh MG动画 ps教程 vlog wordpress 创意方法 剪辑 字幕 帧影帧画 抖音 摄影 文案 混剪 混音 灯光 看电影 磨皮 穿越机 纪录片 编剧 美术 美食 論語 调度 调色 达芬奇 重讀文學史 青玉记
《故事》摘抄——02:术语
2018-11-30 16:21:19
1,378 0 1
《故事》摘抄——01
2018-11-27 14:58:08
1,787 0 0
重讀文學史007:不死,何以言爱?
2018-03-28 21:47:01
1,181 0 0
推荐一本《退步集》,别问为什么!
2017-10-10 21:38:50
1,244 0 1
  • 0
  • 0
关于我:

想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看万部电影。当过人民教师,做过策划师,入行影视做剪辑、导演。艺术是目的,技术是支撑,不断钻研,积聚梦想,同时分享干货。

推荐栏目:
视频论文 原创教程 后期制作 非虚构 照片 视频
特色专题:
专题汇总 宜看一侃 帧影帧画 美食摄影 重读文学史 青玉记
Copyright © 2016-2025 讲故事的手艺人. 鄂ICP备16005400号-1 鄂公网安备42050602000017号
  • 创作向
    • 写作
    • 拍摄
  • 策划向
    • 策划资料
    • 创意之道
    • 短视频研究
  • 技术向
    • AI
    • 前期拍摄
    • 后期制作
    • 原创教程
    • 影像实验
    • 影像设备
    • 穿越机
  • 艺术向
    • 研究学习
    • 大师镜头
    • 电影赏析
    • 视频论文
    • 经验总结
# 剪辑 # # 转场 # # 纪录片 #
向安宇
痴迷文字,醉心影像
420
文章
5
评论
325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