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美莲,新浪潮大师埃里克·侯麦御用剪辑师。出生于香港,后随家人移民加拿大,1976年赴法于巴黎第三大学学习电影。在未看过任何一部Rohmer作品的情况下,她被Rohmer钦点加入了低调神秘的“侯麦家族”,直至侯麦遗作《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值得一提的是,自首次合作开始,精通乐理的雪美莲就加入到了影片音乐的创作中,除了身为Rohmer御用剪辑师、联合作曲,雪美莲本身也是位极具才华的导演、作者。
她曾剪辑多部内地和香港的纪录片,包括李杨的《盲山》(2007)、范立欣的《归途列车》(2009)、曾翠珊的《河上变村》(2014)。凭《明月几时有》(2017)入围 台湾金马奖最佳剪辑;另一作品《归途列车》(2009)入围美国 Cinema Eye Honors Awards 杰出剪辑成就奖。
如何开始剪辑一部纪录片?【总结整理】
一、关于素材:
不会看完所有的素材,一般会要求导演给出挑选过的素材。
导演选好的片段不一定作为剪辑指导,但是,是重要的工具。同时,也会去看导演没有选中的素材,像侦探那样前后对照,揣测导演的意图和倾向。
導演經常會處於奇怪的原因而自我審查,並基於錯誤的原因認為影片(footage)沒意思(畫面失焦/不夠清晰等),如果畫面強有力、充滿情感,並且是我需要的,一剎那的失焦真的無關痛癢。
二、构思故事:
紀錄片和劇情片的界線越來越模糊了。
1、首先,要有清晰的脉络
我们要化简为繁,让观众了解情节,不一定非要是线性叙事,但不应该东拼西凑。
2、多样尝试
让助手或者整理片段的人先剪辑一幕,让他们改变方式不断重做。
3、最后,希望故事节奏有些动感
我將其想像成法式優雅,但那種優雅不只代表節奏充滿動感,
三、剪輯技巧:
首先找到故事的开端,有时候会花费很长的时间来找开端,但是,一旦找好开端,后面的剪辑就“顺理成章”。
剪辑纪录片的过程:
- 开会讨论
- 数月时间的独自工作,交出初稿
四、关于序幕:
序幕有时候完全和故事无关,但它会奠定某种气氛与格调。
故事關於中國社會的五個階級,工學士商農(農村地區,農民無法以務農為生),農民的故事排在最後,所以想在影片一開始就給觀眾一些關於農民的影片走向的暗示。
eg《子非鱼》:腾讯视频——《子非鱼》
我經常在紀錄片中發現這種奇蹟,你要非常有耐心找遍所有素材,總有些素材可以用於原構思以外之處。(詩歌朗誦的方式很精彩,但那完全是一個巧合)
五、不同素材的應用:
eg《河上变村》:腾讯视频——《河上變村预告》
导演给过来不同的素材,有超8影片,动态素材,家庭照片等等。
給翠珊的建議是:從外國人在香港的角度著手,我不會知道香港還有人住在鄉村,於是我想,我們應該如何講述這個故事?我認為故事不妨由典型的香港景色開始,先拍攝山頂及高樓大廈,再漸漸把鏡頭移到村落,然後把鏡頭定在事情發生的地方,我們想過加入動畫,但是效果不好,於是嘗試使用溶接,效果很美。我想把素材串連成略帶詩意的影片,過程相當依靠直覺。
我常說這個工作不是剪輯,對我來說更像作曲,把不同元素組合起來,就像編寫電影和畫畫。
六、如何处理声音:
1、碰上无法剪辑在一起的镜头,用声音作为过度,比如说狗吠(J-cut)。
2、从很闹的环境,突然一下子切到安静的场景
还有一样我喜欢做的事情是:如果你有動作片段,不用等動作結束,你可以在中間剪輯,尤其是紧接着对比鲜明的安静画面,这样做更为有效。
我们经常会做一件事,例如在电影学院,我们被灌输要用定场镜头之类,然後被教導角色何時出入畫。在我剪輯的大部分電影裡,角色早已在畫面裡,他們很少走進去,有時,我們故意將他們置於畫外或者畫面邊緣,你會發現畫面會更有動感,轉場會更有動感。
七、剪輯師和導演的關係
很多時候是協商出來的,有的時候是完全的信任。
我常說剪輯師是導演的心理分析師,以及心理治療師,因為很多時候導演會有些話忍住不敢說,靠剪輯師代他們說出來,然後就可以否認,說是剪輯師放進去的。
最後影片會伴隨導演和監製一生,當他們到達極限時,我們應該尊重他們。
八、關於音樂
我會使用音樂,但討厭過量。我喜歡加入烏鴉叫等天然聲音,為影片營造氛圍。

九、剪輯師何時加入製作?
越早期越好。
十、關於導演的堅持

少年小赵:
请登录以参与评论
现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