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故事的手艺人 讲故事的手艺人
  • 创作向
    • 写作
      • 非虚构
      • 剧本
      • 小说
      • 文言
      • 读书
      • 随笔
    • 拍摄
      • 纪录片
      • 设计
      • 视频
      • 摄影
  • 策划向
    • 策划资料
    • 创意之道
    • 短视频研究
  • 技术向
    • AI
    • 前期拍摄
    • 后期制作
    • 原创教程
    • 影像实验
    • 影像设备
    • 穿越机
  • 艺术向
    • 研究学习
    • 大师镜头
    • 电影赏析
    • 视频论文
    • 经验总结
  • 注册
  • 登录
首页 › 技术向 › 后期制作 › 聊聊现实主义题材纪录片、Vlog的音乐剪辑

聊聊现实主义题材纪录片、Vlog的音乐剪辑

向安宇
2018-10-17 14:40:42后期制作阅读 3,034

以前以为牛逼的创作人就是形成了自己风格的人,后来读一篇黄岳泰的采访,他说他的风格就是没有风格,当时不懂,后来慢慢悟出点味道来。

导演可能有自己的风格,但是摄影师需要有无数种风格,可以满足无数导演无数影片的需要。因为风格太多了,甚至多数风格都是在新的创作中形成的,所以别人看起来,就没了风格。就像武侠里的剑客,要学会所有剑法,然后才能无招胜有招。

剪辑师同样如此,“看不见的剪辑”除了技术层面的意义,在艺术风格上,同样要让人看不见。

但是剪辑师是创作的参与者,当然会在作品中有自己的理解。虽然没有风格,但因为不同人、甚至一个人不同阶段,对影音语言的理解不同,也会有不同的个人特征。

我现在的剪辑,和往年的剪辑,能看出明显的不同,跟别人的剪辑也会有不同。这里我把我现阶段对现实题材影片中声音剪辑的理解写下来,希望来年在看到本篇文章,我会嘲笑我此刻的幼稚。

这里不说其他类型,仅仅说的是现实题材的纪录片,因为我自己做vlog也是按短的现实题材纪录片做的,所以也算在内。

1、开场,用环境音将观众带入到空间中。

我也是近来慢慢开始理解影片中的空间,才多悟出来一点味道。

我暂时没有系统研究过现实题材影片都是怎么开场的,但是我个人绝对讨厌那种伴随着音乐的快切、特效包装绚烂的片头等等,我喜欢那种“人物——空间”的简单关系。

影片的开头不要奢望和观众建立情感上的联系,首先应该是把观众带入到影片的空间中来。只有观众进入到影片的空间中,信服了这个由画面和声音架构的“现实空间”,才有可能信服人物,才会愿意和人物产生情感上的链接,最后,才能被人物打动。

一开始没把影片的空间处理好,没有让这个空间立体、现实、充满魅力,没让观众接受这个空间并信服这个空间,上来就用音乐煽情的做法简直是愚蠢,所以我剪辑时候,喜欢用现场声把观众带入到某个空间中。

在剪辑纪录片《碧血千秋》的时候,一开始我尝试了很多种开场镜头,后来我比较喜欢的镜头是:

聊聊现实主义题材纪录片、Vlog的音乐剪辑-讲故事的手艺人

暴雨过后河水湍急流淌的声音、雨后出来觅食的鸟的声音、农户养的鸭子的声音、桥上人走路的声音、雨点打到伞上的声音,然后画面渐入,远山下,桥对岸,一个当地老乡打着伞过来,告诉观众这里埋葬了三千多人……

我喜欢这样的开场,“清明时节雨纷纷”,雨天的祭奠,总能多出些“欲断魂”的味道。湍急的河水也是某种大环境的隐喻,祭奠者(同时也是纪录片的摄制者)跨过这条湍急的河流前去寻访。没有“借问酒家何处有”的问句,也没有“这里是哪里”、“毁掉的陵园在哪里”之类的询问,直接给出老乡的回答,隐去问句留了个小钩子(悬念)。

这样的开头是希望让观众进入到影片的这个空间里,和拍摄者一起在“雨中寻访和祭奠”。这里,任何的音乐都是多余的,都将成为干扰。而只有通过现场的环境声,才能将观众带入进来。

另外一个我喜欢的开头是一个vlog的开头,这片子其实非常不完整,因为当时光顾着玩,并没有拍多少素材,回来剪辑时候串联不出来主题,成了一个很散的片子,但是并不妨碍我喜欢那个片头:

聊聊现实主义题材纪录片、Vlog的音乐剪辑-讲故事的手艺人

片头是一个老人,端着碗,坐在大门边屋檐下,一边吃饭,一边望着远方。这个画面太有意思了,无比巨大的老房子,老人独自生活,吃饭时候只有自己一个人,于是连桌子都舍弃了,甚至连餐厅也舍弃了,背靠着房子,眺望着远山,默默吃着饭,老人心里在想什么呢?远方的子女?待清扫的猪圈?门前晾晒的苞谷?不知道,可是她一定在某种情绪下想着某些心事,这,非常有意思。

我用了很淡的一点点音乐,但是老人咀嚼的声音很清晰。如果这个片子可以稍微长一点,不需要因为结构的关系铺这一层音乐,我很愿意只用咀嚼声。

没有其他声音,只有咀嚼的声音,我想要那种老人孤独的“默默”吃饭的惆怅。

2、人物的进场和转场。

跟随前辈蒋老师拍片的时候,他反复跟我强调要拍好人物进入场景的镜头。而我在剪辑里反复尝试,发现人物在影片中进入一个空间,和这个空间发生关系的时候,让音乐没有或者淡化,利用环境声让空间更加真实,很重要。

《贾樟柯:如何拍摄制作纪录片》:
如果国外同行看我们,他们会很吃惊,因为中国现在的纪录片几乎都不混音,直接把同期声剪接好就完了。像法国的电影学院,要求学生在声音剪接时就要有一个设计,不管是纪录片还是故事片,特别是纪录片更需要声音设计。它要求学生最少有六股声音,就是在一个空间里面你能听到六个声音。比如这个空间里面,我们现在在交流,我讲的话是第一个声音;第二个是笔划纸的声音;我们旁边可能是一个马路,所以第三个是窗外传来的马路上的声音;第四个,如果是夜晚的话,日光灯的声音也要加上来;第五股声音可能是走廊里的人走来走去的声音;而第六个声音可能是音乐。把这个空间的魅力展示出来可能需要六股声音。但这只是一种期待,只是为了保持一个主题,而现在只有我说话的声音是清楚的,其他声音表现得并不太清楚甚至没有,但是呈现在屏幕上的时候,可能就有六种声音。当然这些所谓声音设计,就是说在这个空间里面,我觉得要有这六种声音才有现实感,才有魅力。

然后就是混音的过程,要看哪个声音高,哪个声音低。可能最主要的是我说话的声音,我还觉得马路上的声音也挺有表现力的,可以表现出一群人很奢侈,坐在那儿还能谈艺术,而底下车水马龙,人们各自奔走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而日光灯的声音则会低一点,甚至是似有似无的。后期可以用很长时间慢慢地做声音设计的工作,设计完之后找录音师帮着把声音混出来。

有条件的话,你不能说我就不用,认为录到什么就是什么那才是记录,这就有点抬杠。有时候把某个空间的部分改变一下效果是非常好的。比如说素材里有一幕可以处理成下课了,大家谈得很带劲,那怎么处理这个空间呢?可能我只要三个人走来走去就行了,但如果去一个中学录一点下课后的声音,这个空间的时间性就改变了,它就变成是下课之后大家还在谈,感情上理解就不一样了,增加了现场的气氛。

声音的表现力太重要了,比如说一个瓶子我放下来,如果没有声音的话,它的重量和质感就表现不出来。最极端的方法是带着同期声剪辑,因为有些导演更强调声音。比如说日本很出色的导演黑泽明,他坚持剪片子不带声音剪,真的是只看画面当默片来剪。他觉得电影的文学性即电影的叙事性不依赖语言,而是依赖视觉本身的讲述,我觉得这个是很对的。另一方面,当影像剪完之后,为了不被现场声音影响,他要去想象声音,他要根据影像设计声音,设计完了之后把同期声放出来,对比同期声和他的设计。比如外面楼道里一个人走来走去,不放同期声,他就想应该加什么东西,所以拿掉同期声剪接反而是更强调声音设计的了。这种方法是特别有启发的。我建议大家多看些默片,电影原始的默片是特别精彩的。

3、什么时候用音乐?

在纪实题材的片子里,音乐到底是起什么作用的?

现在的很多片子,音乐被用滥了,有的片子从头到尾是音乐。故事片另说,但是纪录片,我个人不喜欢音乐。

其实很多纪录电影,从头到尾都是没有音乐的。慎用音乐,不是因为音乐没用,而是因为音乐太有用了。拥有如此强大力量的工具,当然要用得小气一些。

只在最关键的点,用音乐推上一推。背景音乐基本没有传达什么信息,更重要的是传达情感。

我们经常说剪辑师在剪辑的时候,应该是情感第一,故事、细节等都是排在后面的。而情感的处理,在一部长片的剪辑中,我的办法是:

累积——累积——累积——宣泄——新的累积——累积——累积——宣泄——再次累积……如此反复。

用画面、音效所传达的信息不断去累积情感,千万不要在累积的过程中把这口憋着的气泄掉了,不能过早把情感揭示出来,而是在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给观众一个宣泄口。而在这个口子,给点背景音乐,把情感稍微推上一推。

当然,这些情感的爆点时刻,不给音乐也是可以的。这取决于剪辑师的选择,当然也取决于导演的选择。

纪录片也是要讲故事的,除了情感的宣泄口,也有一些叙事的爆燃时刻,也就是信息密度的炸裂时刻,在这种时刻拿掉音乐,甚至拿掉所有音效,尽可能减少所有干扰,让观众将注意力集中到信息中来。

还有另外一种用法,就是用音效来“编曲”!

在这个vlog中我做来一次尝试,就是剪枝那部分,通过节奏的突然变快、景别的变小,还有“剪断”的音效来做的节奏。

关于这种编曲式的节奏剪辑,我也在摸索学习。声音虽然有混音师专门来完成,但是剪辑师如果有一些编曲的基础知识,还是可以做出很酷炫的剪辑的。

4、音乐的节制

音乐的节制,除了上面说的慎重、少用以外,在使用的时候,也要节制再节制。

以前我用音乐,只会考虑到音量标准化,一段音乐用上来,除了台词让位,给重要音效让位,就基本上是同样的电平值,直到不需要音乐为止。

湖北省广电总厅的方老师教了我一个技巧:音乐起,然后紧接着慢慢弱下去。

人的情感被触动,一定是一个点,一个时刻,一个瞬间,很少是一个持续的被触动的过程。情感这东西,也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所以让音乐推一下,让情感“爆”一下,然后就渐渐弱化。

另外的一个处理方式是,音乐起的时候也非常非常弱,且用环境声遮掩,尽可能的让观众注意不到,然后慢慢起来,不知不觉地推动观众的情绪积累,然后“爆”掉。

5、现场音乐的使用

在纪录片拍摄的时候,有时候拍摄现场本身有音乐,被录制了进来,这种音乐,我个人超级喜欢的,几乎每次碰上都要使用。

这种现场的音乐包含丰富的信息,比如音乐的年代暴露人物的年纪,音乐的品味暴露人物的教育背景,等等。

在剪辑《碧血千秋》时候,胡琏的指挥部旧址里,响起来农民用二胡拉出的不成调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随后沙哑的二胡声里,一行人在荒山野岭中寻找胡琏祭天的旧庙。在新建的烈士陵园开幕式,现场音响里传出来洪亮的红歌。在这些音乐里,我想要给观众的,是时空交织下的百感交集。

vlog 剪辑 混音 纪录片
赞赏 赞(4) 收藏(0)
本文系作者 @向安宇 原创发布在 讲故事的手艺人。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MG点线动画临摹《THE EDITOR》-02(点线树的生长)
上一篇
监听音箱的摆放
下一篇

请登录以参与评论

现在登录
所有评论(1)
  • zyccc

    无意来到您的网站,深入看了些内容,觉得很适合我学习,果断收藏,会持续关注!

    6年前 未知地区 回复
标签
720全景 ACES AE AE案例 AE表达式 Anyu翻译 CSC电影学院 fusion Hackintosh MG动画 ps教程 vlog wordpress 创意方法 剪辑 字幕 帧影帧画 抖音 摄影 文案 混剪 混音 灯光 看电影 磨皮 穿越机 纪录片 编剧 美术 美食 論語 调度 调色 达芬奇 重讀文學史 青玉记
ImpulZ Luts的使用
2020-11-24 14:41:15
3,369 0 7
关于剪辑的日常叨叨:什么时候用特效转场
2020-09-04 21:39:51
2,096 0 3
《哪边的年味2020》剪辑中的思考
2020-08-20 19:04:11
1,344 0 3
分镜头,可以学学这条抖音
2020-06-22 22:48:11
2,083 0 2
1 4
  • 4
  • 1
关于我:

想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看万部电影。当过人民教师,做过策划师,入行影视做剪辑、导演。艺术是目的,技术是支撑,不断钻研,积聚梦想,同时分享干货。

推荐栏目:
视频论文 原创教程 后期制作 非虚构 照片 视频
特色专题:
专题汇总 宜看一侃 帧影帧画 美食摄影 重读文学史 青玉记
Copyright © 2016-2025 讲故事的手艺人. 鄂ICP备16005400号-1 鄂公网安备42050602000017号
  • 创作向
    • 写作
    • 拍摄
  • 策划向
    • 策划资料
    • 创意之道
    • 短视频研究
  • 技术向
    • AI
    • 前期拍摄
    • 后期制作
    • 原创教程
    • 影像实验
    • 影像设备
    • 穿越机
  • 艺术向
    • 研究学习
    • 大师镜头
    • 电影赏析
    • 视频论文
    • 经验总结
# 剪辑 # # 转场 # # 纪录片 #
向安宇
痴迷文字,醉心影像
420
文章
5
评论
325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