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故事的手艺人 讲故事的手艺人
  • 创作向
    • 写作
      • 非虚构
      • 剧本
      • 小说
      • 文言
      • 读书
      • 随笔
    • 拍摄
      • 纪录片
      • 设计
      • 视频
      • 摄影
  • 策划向
    • 策划资料
    • 创意之道
    • 短视频研究
  • 技术向
    • AI
    • 前期拍摄
    • 后期制作
    • 原创教程
    • 影像实验
    • 影像设备
    • 穿越机
  • 艺术向
    • 研究学习
    • 大师镜头
    • 电影赏析
    • 视频论文
    • 经验总结
  • 注册
  • 登录
首页 › 创作向 › 写作 › 随笔 › 刘德东《老人泉》以及其他

刘德东《老人泉》以及其他

向安宇
2017-07-20 15:26:46随笔阅读 2,334

6月12日,冒着淅淅沥沥的雨,急急忙忙赶到三峡大学电视演播中心,这里正在展映刘德东纪录片《老人泉》。这并非刘德东纪录片在三大的第一次展映,上一次展映时,因工作关系错过了《老人泉》,一直心心念念,这次有机会,立刻赶过去了。

刘德东《老人泉》以及其他-讲故事的手艺人

草长马发情:《老人泉》

在我看来,春天里一颗小草的生长,它没有什么目的。风起时一匹公马发情,它也没有什么目的…我要抱着草长马发情的伟大真诚去做一切事,而不是在人前羞羞答答的表演。——王小波

若干年前,夷陵中学田径场,球场的草坪已被塑料假草代替,一边的树荫下,一蓬蓬疯长的杂草鲜嫩多汁。一个逃课的高中生躺在草堆里,草里的汁液挤压渗透,污了衣服很难洗净,但是少年并不在乎,他专心感受着草叶拂过肌肤时的麻痒,心思飘浮在微风里,轻飘飘的,晃悠悠的。

那时候的少年觉得,草长在球场,能成为人们踢球的场所,创造了价值。草长在路边,毫无价值,只有被铲除的命运。少年感到惶恐,害怕自己成为路边的杂草,于是去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老人泉》展映之后的座谈会,刘德东说,一个导演或摄影,必然要是敏锐的,然而敏锐必然导致痛苦,这是无法解决的矛盾。刘德东说他自己因为这样的矛盾,处在了一种沟通的障碍之中,无法走出。

叔本华说:一切在政治哲学诗歌以及艺术上有突出贡献的人都具有忧郁的气质。

可能也正因为,这些人文学的贡献者,必然是敏锐的。他们能从一颗枯叶的飘落,感受到秋天的悲凉、光阴的流逝、天地的不仁、宇宙的浩瀚;能从一朵花的胜放,体悟到春天的美好、青春的短暂、情感的脆弱、生命的易逝……他们是那样精细地感受着生命中一切,又是那样浩大地思考着宇宙的无垠,不断的自我拉着中,精神变得脆弱不堪。梵高、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蝌蚪、海子、戈麦、顾城……自杀了。

这个名单如果静下心来列,可以列很长很长。对世界的敏锐和思考,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很容易触及癫狂、甚至是死亡的领域。

我在读大学时候,近现代文学史的老师,花了整整一个学期讲“自杀”这个题目。也正那时候,我意识到生命本身,是可以和精神、灵魂、道德、伦理等等所有一切割裂开来的,它是一个偶在个体最内核的存在,如果一旦一个人的精神、灵魂、道德、伦理等等一切被剥离开,其最内核的生命,就将露出一点点边角。

作家、编剧,总爱把人放在困境里,让人物被迫放弃和否定一些东西,从而展露最原始的人性。

然而我觉得,更进一步,应该绕过人性,把人物扒光了、解剖了,露出最原始的生命。

我一向认为,人不止是由肉体和灵魂组成的。生命,独立于肉体和灵魂,三者共同构成一个个体。

而生命本身是如此野蛮、荒诞、璀璨、矛盾,带给人蓬勃的生长,同时带来撕裂般疼痛。肉体、灵魂,都是很容易消亡的,而生命本身,却顽强的没有任何道理可言。

若干年后,那个曾经躺在田径场边杂草里的高中生,因为肉体的病痛,躺在了手术台上,无限接近死亡领域的那一刻。精神、灵魂、道德、伦理、梦想、信念、知识、教养、感情等等所有的一切,都被剥离开来,生命,开始绽放。

以上,大概就是我观看《老人泉》的体验吧。《老人泉》记述的是一对在“尖山”上住了一辈子的夫妻,山下县城的灯火可以望见,却65年未涉足县城一步,住在山上养牛、养鸡、耕地。生了八胎孩子,却有六个孩子夭折,而长大成人的两个女儿,甚至女婿,也都相继亡故。孤苦伶仃的两个老人,在杳无人迹的大山之上,活着。

我很难给“活着”这个词加上状语,顽强?孤独?有限篇幅,不想将整部片子详细展开。看片过程里,我脑子里突然想到王小波的那段话,生命或许根本没有什么目的,也没有什么意义,就像“草长马发情”,存在即存在。

Q&A&其他

我没有现场录音,也未做笔记,所以凭借印象整理吧。这不算“问&答”的整理,也不止是这次展映后座谈会的整理,也有上次刘德东、许杨纪录片联展后座谈会的整理。

关于长镜头。

现场不少人问了关于“长镜头”这样的话题。长镜头是和蒙太奇相反的一种电影语言,长镜头有长镜头的审美,蒙太奇也有独属于蒙太奇的审美。不过现场没有人问到“蒙太奇”。这里不展开,不过我是觉得这完全算事个人风格吧。

有次金行征导演来公司,播放他的纪录片《消失在黎明前》和《罗长姐》。《消失在黎明前》里老头吃饭的一个镜头,几乎记录了一整碗饭缓缓吃完的全过程。导演说,就是想要展现这个人吃饭的认真,再没有别的人,会像他一样那么全神贯注,甚至忽略掉镜头的存在,专心致志在他的饭上面,仿佛整个世界都只有这一碗饭以及独一碗淡水煮的菜。

《老人泉》里,印象最深的长镜头,是那只濒死的小鸡。一个生命,出于生命本身的力量,和死神抗争着,老人用火烤,用胸口捂,用太阳晒,让小鸡同伴陪伴……镜头里,一次次艰难地想要站起来,一次次归于寂静,又一次次挣扎,最终死去。一如这两位老人。

关于选题。

《老人泉》的选题,于刘德东来说,基本算是缘分,但同时也来自于一份敏锐,敏锐地发见了这个故事背后的张力。

刘德东说也担心公众对长镜头无法接受,但是,自己看的时候,觉得很爽,这就够了。我觉得,这话听着任性,但这也正是一个艺术家对于自己的“忠诚”。

忠诚于自己,忠诚于当下的感受,这应该是艺术家都有的品质。但是,电影创作不同于文字和绘画,除了保持独立的思想,不随波逐流,还需要一定话语权,不然自己的想法无法贯彻到作品里。因为电影,每一个镜头都意味着成本,特别是其中的金钱成本,让艺术家无法真正贯彻自己的想法,大概每一部电影都有导演和投资方的博弈。

至于其他商业片,我出了策划、想了点子,甚至画了分镜头,还现场拍摄,后期制作,但是依然不能贯彻自己最初的想法。团队的想法、客户的想法、自己的想法,在博弈中求得某一种平衡。近期总想自己拍片,甚至投入了目前无法负担的经济成本,我一直搞不懂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也没有想好做的到底是一件什么事情,然而座谈会上突然明悟:我只是,心里住了一头渴望表现的狮子,不甘蛰伏罢了。

商业的东西,不能用长镜头,那是需要给大量观众看的。刘德东说,总的有些时候,拍点儿东西给自己看吧。其他人,不重要。

王八蛋才知道哪个会火。——雷·查尔斯

连他也不知道自己想看什么,因为压根儿就没看到了,只有当他看到的时候他才能知道……制片人和观众一样,他们只有等到你给他们的时候,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为什么你的剧本逊毙了》

所以,选题什么的,不要追随别人的路吧,艺术这条路上,随众,同时意味着平凡。但,与众不同也不一定意味着伟大,跟随自己的内心最重要。

刘德东说,要留点儿时间给自己。他也有跟团的时候,“我的电影”(大概在他心里,作为摄影师跟团拍摄的没有自己想法的电影不能称之为‘我的电影’)都是自己一个人拍的。摄影、录音,现场的拍摄,只要找到自己拍东西的节奏和习惯,自己也能搞定。刘德东说他拍《新离骚》,一个人在山里玩到天亮,觉得很high,觉得自己快死了,但是相当享受。热爱自己工作,投入进去。

管他火不火,至少,自己很爽啊!

关于“瑕疵”镜头。

镜头前人物走动的时候,摄影机摇过去有滞后,其实在我看来并不是瑕疵镜头。纪录片是真实记录,不像电影那样会有现场的调度。恰恰是这种镜头的滞后,甚至是晃动等等,更能展现“真实”。而“完美的镜头”,却呈现出调度的痕迹,记录者可以参与进来,但应该是旁观者甚至是偷窥者,而不可以成为坐在导演椅上喊action的控制者。这是我的观点。

刘德东的回答是镜头的滞后,真实记录了包括摄影师、人物、环境,整个当时的状态,应该保留。

关于收音的噪声。

整部片子在我看来,收音非常厉害。刘德东用了单独的机头麦还有录音机。他还有个“秘密武器”,用手雷加指向麦,绑在一个类似不倒翁的桩子上,来不及的时候直接往人物面前一丢。

现场有学生提到收音有杂音……说实话我一愣一愣的。也许他们说的是一些环境噪音吧。刘德东回答说噪声也是细节,应该保留。

我也始终赞同“噪点也是细节”的观点。很多“无用”的东西或“失误”,有时候恰恰代表着真实。以前教书时候,陆老师跟我说“教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想这句话可以扩展到所有行业。拥抱不完美,承认遗憾。哪怕是完美主义者,追求的也不该是无缺,“缺失”有时候才是真义。

另外,还是那个观点,环境噪声正好是现场感,而太过干净的声音只会提醒观众这是在“演”。而脱离了对“真实”的尊重,纪录片意义何在?
关于真实。

说一说“真实”吧。其实这个问题上,根本没有必要进一步讨论。“真实”和“事实”,在文艺里是两个概念,早有相对的定论(我是学文学的,文无第一,我也始终认为文学里没有所谓公理、定论,顶多只有被广为接受的观点)。

刘德东举了一个例子印象比较深:如果你记录一个人走路回家,一路跟拍,这是事实。如果你每天都记录这个人回家,一年甚至几十年记录,记录下每次回家的脚步、频率、情绪、变化、呼吸……那就是“内心的真实”,唯有内心的真实才是真实。
关于沟通。

他的每一部纪录片最大的成本都花在沟通上。当年拍摄《小儿国》,总共14个月拍摄,在开始拍摄前,剧组带着摄影机,不开机,和孩子们一起玩儿,和孩子们建立沟通。

沟通是痛苦的,但是是必要的。

关于虐猫和裸体。

现场有人问到为什么要保留片中虐猫和女人裸体的镜头。刘德东说他其实也和副导演讨论过,最终还是保留下来。

他说他的片子本来就是拍给少数人看的,一些镜头不被大众接受不重要。

其实我觉得,这些镜头有着极大的冲击力。多数时候,我们在生活里是麻木的,只有“刺激”的镜头,才能直击心灵。

商业片是要直达观众钱包,艺术片是要直达观众灵魂。两码事。

关于纪录片和电影的选择。

现场有学生谈到现在多数人在拍微电影,很少人纪录片,想请老师给建议。我记一下许杨的回答吧。

中国电影在全世界是三流的,但中国的纪录片在全世界是一流的。

大多数电影在两三年甚至几个月时间里就过时了,而纪录片,却是一个时代的印记。过了几十年后,人们会忘记这个时代的电影,但是会记得这个时代有一批纪录片人为这个时代留下了完整的影像。
额外的感受

刘德东说很期待影视人聚在一起的时候不是在讨论镜头、摄影机等等设备和技术问题,而是讨论镜头怎样建构人和人、人和环境关系等艺术的问题。

我的认识是,技术进步太快,现有的技术,很快会超越会摒弃,唯有艺术才是永恒。哪怕现在有3D、AR、VR,有120Pimax……但是50年代那些黑白的镜头里,经典依旧是经典,无可超越,无可覆盖。

我觉得我以往有的时候,总想把一些艺术的东西放进商业里,当然商业片也要有艺术的手法,但是它的商业价值必须得到呈现。

策划前期就应该审慎地思考一个问题:客户想通过这条片子获得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商业就是商业,商为主。

艺术的追求,就留到其他时间吧。

忽然想到广告界常常纠结的东西:飞机稿。

飞机稿,不会出街,但获奖的好多都是飞机稿。获奖了,客户认同这个奖项,于是达成合作。飞机稿的认同,不在于出街面向大众的展示,而在于换回奖项赢得客户信任。

飞机稿无用,但是,还是得做啊!

纪录片,目前在中国并没有特别广阔的市场,不如电影、电视剧、网大、网综等,但一方面是自己艺术追求的体现,艺术实践的达成。搞不好,得个奖,也能出点儿小名不是?

虽然目前的环境,对纪录片来说,太不友好。但是不反映社会问题,还有别的路啊!

比如,刘德东关注的是自身,是反求诸己。

许杨关注的是社会学,是学术的。

金行征是弘扬主流价值观的。

但都是别人的路,找找自己的路吧。

自己的路不是研究出来的,是走出来、试出来的。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赞赏 赞(0) 收藏(0)
我到底应该写点儿什么?
上一篇
《降临》在命运之巅
下一篇

请登录以参与评论

现在登录
暂无评论
标签
720全景 ACES AE AE案例 AE表达式 Anyu翻译 CSC电影学院 fusion Hackintosh MG动画 ps教程 vlog wordpress 创意方法 剪辑 字幕 帧影帧画 抖音 摄影 文案 混剪 混音 灯光 看电影 磨皮 穿越机 纪录片 编剧 美术 美食 論語 调度 调色 达芬奇 重讀文學史 青玉记
检讨之一:我为什么写作?
2024-03-18 13:31:38
565 0 0
人间的说明书
2024-03-12 16:39:56
536 0 0
网站的初衷
2023-09-03 22:40:48
811 2 5
《辟谷者》剪辑完了,我想研究研究章回体小说
2019-12-07 21:26:49
2,220 0 0
  • 0
  • 0
关于我:

想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看万部电影。当过人民教师,做过策划师,入行影视做剪辑、导演。艺术是目的,技术是支撑,不断钻研,积聚梦想,同时分享干货。

推荐栏目:
视频论文 原创教程 后期制作 非虚构 照片 视频
特色专题:
专题汇总 宜看一侃 帧影帧画 美食摄影 重读文学史 青玉记
Copyright © 2016-2025 讲故事的手艺人. 鄂ICP备16005400号-1 鄂公网安备42050602000017号
  • 创作向
    • 写作
    • 拍摄
  • 策划向
    • 策划资料
    • 创意之道
    • 短视频研究
  • 技术向
    • AI
    • 前期拍摄
    • 后期制作
    • 原创教程
    • 影像实验
    • 影像设备
    • 穿越机
  • 艺术向
    • 研究学习
    • 大师镜头
    • 电影赏析
    • 视频论文
    • 经验总结
# 剪辑 # # 转场 # # 纪录片 #
向安宇
痴迷文字,醉心影像
420
文章
5
评论
325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