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故事的手艺人 讲故事的手艺人
  • 创作向
    • 写作
      • 非虚构
      • 剧本
      • 小说
      • 文言
      • 读书
      • 随笔
    • 拍摄
      • 纪录片
      • 设计
      • 视频
      • 摄影
  • 策划向
    • 策划资料
    • 创意之道
    • 短视频研究
  • 技术向
    • AI
    • 前期拍摄
    • 后期制作
    • 原创教程
    • 影像实验
    • 影像设备
    • 穿越机
  • 艺术向
    • 研究学习
    • 大师镜头
    • 电影赏析
    • 视频论文
    • 经验总结
  • 注册
  • 登录
首页 › 创作向 › 写作 › 随笔 › 我的迷影史

我的迷影史

向安宇
2016-10-13 15:42:41随笔阅读 3,202

我的迷影史-讲故事的手艺人

写这篇文章,显得相当的厚颜无耻。因为我并非知名影视人,没有人会关心我的历史。

更加厚颜无耻的是,我也算不上一个“迷影人”。“迷影人”在香港称之为“影痴”,说的是对电影痴迷的一帮子人。我顶多算半个。

也许当我成名之后,我会标榜自己从小与电影结缘,甚至于将观影史上溯到在娘胎时到胎教。然而现在,我还是老老实实写点实话吧。

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有电影看了。一年至少有一回,村里的大会堂会有一次电影放映。

每年那个时间,村里干部走乡串户提前通知,当天十里八乡地村民提着自家椅子和板凳,走上十几里山路,汇聚到村里的大会堂。

说是大会堂,其实也就比一般教室大一点点。那是在那个年代很典型的土屋,泥土垒起来的墙,窗子是几张薄膜钉在木框上,站在屋里抬头就是房梁和黑色的瓦。后来为了保证采光,用了几片亮瓦,就是一种透明的瓦。

虽然屋子小位置少,但少有闲人会提前去抢位置的。白天都要干活,到了下午才三三两两地过去。我们家过去时候,一般连屋子外地窗口都已经被占领。小孩子挤不过大人,但是幸好村里的几个大孩子够意思,经常会把我接到房梁上。门口是早就进不去了的,我要被人抱着从窗子口塞进去,然后从大人的肩膀上、头顶上爬向房梁,再由上面的人拉上去。亮瓦底下的房梁,无异于大剧场二楼的VIP包房。

然后就是等,大人们嗑着瓜子聊着家常等,小孩子窜上窜下哇哇大叫,等到天黑时电影正式开始。大家安静看完,散场后各自拿出沙树皮制作的火把,扛着椅子板凳摸着山路各自回家。也有手电筒,但是少。那个年头,需要金钱购买的电池,远不如山上随处可采集的沙树皮经济,所以手电筒只是火把携带不便时候的备选。但是看电影携家带口准备充分,沙皮火把也备好了的。所以散场后,常常有红军长征夜晚行军的即视感。

再后来,有了露天电影看,地点在岩板井小学的操场。把一块黑边白底的幕布,绑在在二层楼的栏杆上,底下绑上几块石头固定,远处支个桌子安放电影机。那时候,身为小屁孩儿,最感兴趣的是跑到幕布后面看反过来的电影,比在正面看电影的观众有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

回想起来,看过的电影一部都记不住。

倒是记得几部再后来才出现的录像带。

录像带并不是随便就有看的。一般是哪家办喜事,会请一台录像机回去,录像放映员一般还要带电视机过去。

我看得最多的就是大决战三部曲。还有就是一部“吃辣椒的”,后来知道那是成龙的《A计划续集》,那时候记不到名字,就记得里面主角吃辣椒快被辣死的镜头,所以将这部电影称之为——“吃辣椒的”。之后还有《快餐车》、《碧血剑》、《霸王花》等等,哪一家办喜事,记住的只有电影。对了,还有一次小学组织放的录像带《闪闪的红星》,在那个二楼顶头的一间教室,白天糊上窗户放映的。后来每一次小伙伴一起玩时,扮演大坏蛋的家伙返场时必须喊一句话——“我胡汉山又回来啦”,然后一边抖肩膀一边狞笑:“嘿嘿嘿嘿嘿……”。

印象深的还有一部。是在春树淌(地名)的一家人过事,放了一个电影,诡异的魔幻风格的都市时装片。回来后在门口小卖铺里,我哥和波子叔叔聚在一起讨论。

两人脸上带着神秘的笑容:“那个片子咋样?”

“有点黄。”

“嘿嘿,我也觉得有点儿。”

“嗯,嘿嘿。”

“嘿嘿。”

那种神秘莫测的笑容我很多年后才懂。后来偶然间居然再次看到那部电影,其实也只不过有几个接吻的镜头而已。

小时候屋里有一台电视机,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有的,记忆里一开始就存在。那是一台panda的彩色电视机,厚实的实木壳子,看着像一个沉默不语的树墩子。而事实上,很多年的时间里,它也一直是沉默不语的。

那应该是村里最早的一台电视,是台湾的亲戚买回来的,不过在他的料想之外的是:山里没有信号,以至于这台电视很多年都呆在专为它打造的柜子里吃灰。

印象里这电视第一次亮起,就是租来录象机放电影。放的就是淮海战役,空中俯拍的行军镜头印象深刻。

后来村里开始有了其他电视,然后几个信号点也被开发出来。大山隔绝了电视信号,只有在几个特殊的地点,会有从山凹凹的缝隙里漏过来的信号。这些点很难找,需要扛着两三米高的木杆,架着天线四处搜寻。

那时候,朱家屋场的那半边山有电视信号。于是那台panda的电视机,就被搬到了我父母工作的岩板井小学,一排教室顶头上的那间办公室,也是最靠近那半边山的房间里。然后天线接到屋外面,尽可能靠近朱家屋场的方向。

我最初的观影体验里,看电视就不是一件家人在一起的私密事儿,而是乡里乡亲的聚会。

办公室白天要发挥学校办公场所的作用,到了晚上,家里人、亲戚、附近的村民打着火把和电筒来到学校,和住在学校的老师们一起看电视。

接收电视信号的天线特别巨大,一种很轻的金属管道,圈圈绕绕地盘在一起。天线还很傲娇地必须被架设得尽可能高,并且还必须以某种特殊的角度伸向空中某个非常精密的坐标点,稍微差一点就没有了信号。但是为了那一点点从山凹漏过来的信号,天线必须安放在正对着山凹的地方,所以也必须接受山风的考验。

还有就是,信号不是固定的,会变化。每隔一段日子,那个存在于虚空中的、有信号的神秘的坐标点就会发生偏移。然后天线就需要挪位置。

正因为如此,这个天线不能完全地固定死,要能够让人搬得动,但又不能让风搬得动。当只有木杆和铁丝这类工具的时候,这就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人,和风、木杆、铁丝、天线、以及神秘坐标点的来回拉扯。

理所当然的,电视信号习惯性消失。

于是,经常在电视剧进行到精彩的地方时,一阵妖风吹过,电视只剩雪花飞舞。

这时候我爸就得出去,搬上梯子,去屋外微调天线的角度和位置。

我爸在屋外全凭感觉摇动天线,一边喊:“好了没有?”

屋里人应声:“没有?”

我爸在屋外继续:“好了没有?”

屋里人回:“雪花少点儿了。”

我爸就很高兴:“这会儿呢?”

屋里人答:“哎呀,又没了。”

这样来回反复。

运气好,几分钟就好了。运气差,得折腾几个小时,甚至于赶上信号点漂移,这晚上都不用看了,得等到白天了,再次扛着架着天线的两三米的木杆,四处寻找信号。

那时候看电视,虽然节目不多,但是可以聊的有很多,一方面需要推理漏掉的情节,一方面可以和当晚没有失去信号的人家印证情节发展。

那时候,看的是《七侠五义》、《白眉大侠》、《甘十九妹》,到现在依然会唱里头的主题曲。

直到买了卫星锅(卫星接收器),这台panda才搬回家里。某天正在学校玩耍,看到在城里买的卫星锅倒扣在客车顶上被拖回来,兴奋的当时就想翘课回家,好不容易熬到放学,回家后恨不得在锅里打滚。那时候的卫星锅是超大的,有两米多宽,后来这个锅在我家使用了近20年。

小学四年级,我爸工作调动,去了镇上。住在爷爷在政府大院的房子里,有一台黑白的panda。不接有线,只有央视一台和山东电视台,接了有线多一些台。但最多12个,那种电视是旋钮转台的,最多也就12个台。

那时候看过的经典应该是《新白娘子传奇》,但是印象最深刻的是《小侠龙旋风》。

这部电视剧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在那时候留下深刻记忆,并在将来的日子里成为我对待爱情的“往昔之井”。那个故事里有一对恋人,万里云和花舞影。两人被魔教女王花弄月下了诅咒,万里云白天是人形,晚上会被诅咒化作蝙蝠;花舞影夜晚是人形,白天却会被诅咒化成石像。两人相恋至深,却永难相见。同时还要应付魔教的各种危机。

漆黑的夜里,花舞影倚窗独对寒夜,万里云化作蝙蝠环绕左右;喧闹的白天,万里云守护着石像,四处辗转。

这差不多算得上是感情的启蒙,从此倾慕那种百折千回始终如一的爱情。

镇子上的中学,每周都有露天电影放映,一次两部,一部是爱国题材的,另一部每次不同类型,但都是国产片。

有一面专有的墙挂幕布。我靠着舅舅和叔叔是中学老师的关系,经常能挤到前排。但是很多时候,是和小伙伴一起爬到篮球架或者双杠上面看的。

虽然那时候看了很多,到那时说实话很多电影质量并不高,如今也记不得什么了。

再后来镇上开始有VCD,在政府大门侧面开餐厅的小伙伴家里看了很多喜剧电影,以及很多僵尸片,记得的有周星驰的《百变星君》,林正英的僵尸系列。

那时候镇上有了录像厅,说是录像厅,但已经放的是VCD而不是录像带了。有回凯凯哥哥从学校翘课溜出来,街上碰到我了,带着我去录像厅看录像。录像厅里外两间房,外面一间房对着门摆着一张铺板(哪种用来铺床的板子,一张板子半张床的大小),上面摆满VCD,墙上钉着木条,然后平行方向拉着松紧带,把VCD固定在墙上,整整三面墙的VCD。一进门,就有一种被电影包围的震撼。

里面就是间小黑屋。用很厚的布帘子和外间隔开。进屋就是一圈椅子,前面小桌子上面一个电视机,除此以外啥也没有。

录像厅一般是放什么你就看什么,但是先到的人有优先选择权。因为凯凯哥是翘课出来的,正是上午录像厅很冷清的时候,于是我们在外间慢慢挑碟子。

挑碟子唯一的参考就是蝶面上的海报和背后数百字的简介,而且盗版碟居多,常常文不对题,外面的介绍跟里面的内容一点儿关系都没有。想看好片子只能靠运气,再有就是靠口碑。挑花眼之后还是不知道看什么好。这时候凯凯哥拿起一张VCD:“看这个吧,这个我看过,还不错。”

然后我们就看了那个片子——李连杰的《黑侠》。一部画面暗黑,充满暴力的片子,在录像厅的小黑屋里,尤其地惊心动魄。

后来拿出压岁钱,逼着爸妈补贴剩下的钱,在县城买了台VCD机回来。比这我哥家里的型号买的,700多,在当时算是不少的钱了。

租碟的日子就这样开始了。十块钱押金,一块钱一天。小伙伴组成帮扶小队,轮流出租金,大家一起看,有些好碟互通有无、一起分享。

然后《古惑仔》、《风云》、《哈利波特》、还有什么《流星雨》、《蓝色生死恋》等等,不管好片坏片,以几乎一天一部电影把租碟店子里的所有碟扫光,然后隔段时间去问:“老板,有新片子吗?”

初中时候,知道了“黄碟”这种事物。第一次看到实在我哥家里,白天趁大人出门,把门反锁,窗帘拉得密不透风,小心翼翼把声音调小,一边看,一边听着外面的动静。旁边准备好别的碟,随时准备替换。

之后就开始搜集这种碟子了。镇子小,租碟子的店子只有两家。张华子的店是常去的,虽然跟老板熟,也不好意思问他要。张华子虽然是生意人,但是也不毒害我们这些初中生。所以“黄碟”的来源一是小伙伴分享,二是……偶尔会有包装简介和内容严重不符合的盗版碟,租回来的武侠片,打几下就上床了。现在想来应该是港台三级片,那时候盗版横行,片源乱七八糟的。其中就有一部讲蛇怪的片子,充满了蟒蛇、裸女、性爱的画面,成为了那时候的梦魇。

上高中以后,除了极少的学校组织或班级组织的看电影以外。看电影主要靠包夜。

包夜就是在网吧通宵,10块钱一晚上。上半夜玩游戏,下半夜累了不玩了,但花了钱包夜不能浪费,就看电影。我也经常会不玩游戏,刷一整晚的电影。那时候网吧电影是靠老板下载下来,然后文件共享的。所以每个网吧电影内容不同。至少方圆十里内,包括那些旮旯里的黑网吧,都被我看遍了。

那时候还有些口耳相传的特殊网吧,坐很远的公交车过去。上半夜跟一般网吧没啥区别,过了12点,网吧老板打开共享,各类小电影就可以任君观看了。于是会出现很好玩的一幕,12点刚过,玩传奇私服的一帮各色人等,整齐地退出游戏,点开小电影,都心照不宣也就不会放小窗口偷偷摸摸,都是全屏观看。有回在一个网吧里,房间是那种狭长型的,电脑整齐地排成很长的一排,我上完厕所回来,从这头走到那头,阅尽各种玉体横陈。

学校封闭式管理,去网吧毕竟机会难得,但是看电影还有另一个渠道。

教室里有一台用来每天看新闻联播的电视机,周末的时候我们这些家离得远不得不留校的学生,就在教室写作业看电视。有一个点播频道,守在电视机前,等有钱的土豪点播,跟着一起看。

还有第三个渠道。那也算是我第一份与电影相关的职位了。

高中在市里,一周只休周日的上半天,很多来自县市的同学在周末都是留校的。我因为跟教务处管学生工作的刘主任相熟,被委任了一份工作:负责周末影院。

周末影院,就是每周六晚上,在办公楼负一楼的一个大厅,给留校的县市学生放电影。

放的电影有时候刘主任给准备好,有时候是我自己出去租。一般要提前确定下来,然后我还要在教学楼一楼的黑板上,以及去食堂的走廊上,贴出自己设计的海报。内容无非是一段电影的简短介绍,号召大家来看之类的。

那时候无师自通成为了一名标题党文案。

因为负一楼有一个健身房,所以那时候一般放学后吃了饭,就提前过去,健身房玩一会儿,在开门放电影,放完电影留在后面关灯锁门。

那时候看的电影就不再是来者不拒乱看了。而是看了很多世界上的经典电影。

高中时候还没有想过拍电影,那时候参加了一个学校组织的ps大赛,得了最高的一等奖,然后就膨胀了。看是研究图片,继而喜欢摄影,想把摄影当成一辈子的兴趣爱好。参加了学校的摄影兴趣小组,数码相机那时候还是贵得买不起的东西,手上只有一个用胶卷的傻瓜相机。拍了不少,好多都没洗出来就弄丢了胶卷。

上大学后有了一台自己的笔记本电脑,看电影机会就更多了。在电脑硬盘还只有40G、80G这种容量的时候,我已经在以TB为单位删除看过的电影了。

华师有几个ftp空间,有几个是下面学院自己的,还有一个学校的,对内网是开放的,用于学校内部的文件分享。我负责打理的是学校的一个ftp空间,100T空间,上面全部是电影。我们用给TXT文件重命名的方式在上面交流,不断更新上面的电影。

大家都有上传的权限,但是只有管理员有移动和删除的权限。我干的活儿就是,不断删电影和号召大家上传新电影。同时,就是几乎上面所有电影都看一遍,也避免不了按自己喜好删掉一些电影。最爽的就是每学期末的大清理,几十个T刷刷刷删掉,看着进度条就想:“都看过了啊!”

然后下个学期,又在上面喊:“大家有什么好电影啊?”

也是那个时候看电影最喜欢一个系列一个系列看。到现在,买书时候一个作者必须买一整套,一个导演电影必须全部收藏,一个电影系列必须全部收齐,少一部宁愿整部全部删掉。这种强迫症大概就是那个时候养成的。

大学时候看过的电影真的是数不清了。那时候也写过剧本,拍过短片,参加大学生微电影节,都不成气候。后来也打算过报考影视文学研究生,也中途放弃。

工作后,有几年是文艺青年。那时候没事就到“恋爱的犀牛”咖啡馆看电影,朋友西瓜的店子,显示器摆的有点儿高,经常几个人仰着脖子看电影看到半夜。那段时间,看的几乎都是文艺片。

也是工作有收入之后,才开始经常去影院。那时候一个人,没女友,所以常常是一个人,去影院也是纯粹地享受电影。偶尔也和朋友去,但总觉得不如一个人来得自在,因为一个人可以完全沉浸在自我世界里。让整个世界,只剩下电影和我。

再后来,不再当教书先生。辗转了几分工作,来到影视行业。

当时改了QQ签名:“回到最初的梦想。”

两三年过去,策划、文案、编剧、导演、摄影、灯光、录音、剪辑、包装,好像除了制片和推广发行,一个片子下来几乎所有的重点工作都做过。

然而,没啥成就。

如今我依然只认为自己算不上“影视人”,也只能算半个“迷影人”。

说梦想,其实最初吸引我的只是广告片。双学位也是文学和营销,想去做文化传播。如今兜兜转转,自己都快迷失了。

前路依旧漫漫,更懂那些爱着我的人,也知道某些我爱着的人不可辜负。然而如今似乎我能够做好,并唯一会做的,就是视频制作了,是梦想之基石,也是谋生之手段。

所以,红尘万丈,唯爱人与电影不可相负。

尘缘万千,止存一心。忧之,惜之,勉之。

赞赏 赞(1) 收藏(0)
wordpress重装折腾纪录 | fly to film.com
上一篇
用经营淘宝店铺的方法成为大导演
下一篇

请登录以参与评论

现在登录
暂无评论
标签
720全景 ACES AE AE案例 AE表达式 Anyu翻译 CSC电影学院 fusion Hackintosh MG动画 ps教程 vlog wordpress 创意方法 剪辑 字幕 帧影帧画 抖音 摄影 文案 混剪 混音 灯光 看电影 磨皮 穿越机 纪录片 编剧 美术 美食 論語 调度 调色 达芬奇 重讀文學史 青玉记
检讨之一:我为什么写作?
2024-03-18 13:31:38
564 0 0
人间的说明书
2024-03-12 16:39:56
535 0 0
网站的初衷
2023-09-03 22:40:48
810 2 5
《辟谷者》剪辑完了,我想研究研究章回体小说
2019-12-07 21:26:49
2,220 0 0
1
  • 1
  • 0
关于我:

想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看万部电影。当过人民教师,做过策划师,入行影视做剪辑、导演。艺术是目的,技术是支撑,不断钻研,积聚梦想,同时分享干货。

推荐栏目:
视频论文 原创教程 后期制作 非虚构 照片 视频
特色专题:
专题汇总 宜看一侃 帧影帧画 美食摄影 重读文学史 青玉记
Copyright © 2016-2025 讲故事的手艺人. 鄂ICP备16005400号-1 鄂公网安备42050602000017号
  • 创作向
    • 写作
    • 拍摄
  • 策划向
    • 策划资料
    • 创意之道
    • 短视频研究
  • 技术向
    • AI
    • 前期拍摄
    • 后期制作
    • 原创教程
    • 影像实验
    • 影像设备
    • 穿越机
  • 艺术向
    • 研究学习
    • 大师镜头
    • 电影赏析
    • 视频论文
    • 经验总结
# 剪辑 # # 转场 # # 纪录片 #
向安宇
痴迷文字,醉心影像
420
文章
5
评论
325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