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光效
从某一特定角度观察的某一光线所形成的光影效果,叫光效。
- A、不同角度观察同一光线,其光效不同;
- B、同一角度观察不同光线,其光效不同。
二、光的分类
为了研究电影光线处理的方便,使用概念精确、统一,以下从四个角度对光进行分类:
- 按光线的造型作用分类
- 按光线方向分类
- 按光线的软硬性质分类
- 按用光的艺术观念分类
1、按光线造型作用分类
A、主光:电影摄影中用来照亮被摄对象的主要光线,其依据为照亮此场景的自然光源或假定光源。是画面中引人注目的光线,一般是照度最强的光线。它确定被摄对象的立体形状和材质特性,并决定影片特定场景的照明格局——明暗配置、光斑位置、光源方向、光影分布以及景物或人物的光影造型特征。
主光的特点:
- 有明确的方向性,显示出光源的方向;
- 产生明显的阴影,亮与暗分界鲜明,构成一定的反差。
在户外拍摄时候,白昼多以阳光为主光,夜晚则以(假定的)月光或人工光源为主光;
在室内拍摄时候,白昼通常利用透过窗户多直射的阳光、散射的天空光作为主光。
多数情况下,只用一个主光还不能全面完成照明任务,所以大多数是在副光、环境光等几种造型光线相配合下加以运用。但有时为了剧情、调度或造型的需要,也用到多个主光形成特定的效果。主光处理的格局影响到被摄对象的立体形状和轮廓形式的表现,也影响到影片的风格和基调。
当前的趋势是:主光不再是要求一种非常均匀的、从头到尾的稳定,更多的在追求一种变化,在变化当中去展示人物的心理,在变化当中去体现空间的变化,电影用光追求一种运动感、变化感。
柔光:又称“散射光”。光源面积相当大时形成散射光,光源面积越大产生的光线相对越柔和。散射光不易在被摄体上产生明显的明暗关系及投影。
其特点是:
- 没有明显的投射方向;
- 照度均匀,效果柔和;
- 方向和照明范围不易控制。
散射光常用作辅助光、底子光、天片光。
现代电影也常用散射光作为主光。
常用柔光纸、柔光布或反光布、反光板等,使光线扩散、光源面积增大而形成散射光。
主光:模仿的是窗外地面和天空散射的光线照到人物的面部,为体现窗户和人物的关系,是一个侧光,有一个大体的方向感,但并不是十分准确。
副光:副光面更加柔和一些,
在暗面,用亮板(银反)在很远的地方,淡淡地有一些反光。让暗部纵深的层次多一点,这里这一点微弱的反光,就是偏振光的效果。
偏振光,在不穿帮的远处放一块银反,通常用来拍摄黑人体现皮肤质感。这一点点微弱的光,角度找好后,能让暗面的立体感和暗面的轮廓展现出来。
运动的主光,是电影摄影用光的高级体现:
- 随着摄影镜头的运动和演员的调度,摄影机和演员所处的位置会发生不断的变化,所受光线也不断变化。这种变化也构成了电影摄影中光线的生动性。
- 由于主光本身在同一个镜头中发生变化,对剧中场景及人物产生影响,从而形成运动的主光,也构成光线的生动性。
B、主光:也叫辅助光、补助光、付光。补充主光照明的光线,用于亮度平衡,帮助造型。配合主光构成光比,形成影调。副光多为散射光,为阴影部位提供适当的照明,提高暗部的密度,增强映像暗部的造型表现力。副光照度的变化可改变影调和反差,营造不同的光影气氛。在电影照明中,通常是在确定了主光照度条件下,变化副光。因此副光决定着画面的明暗反差,决定着电影画面的基本影调,也决定着电影的影像风格。
副光运用的基本原则:
- 副光照度不能强于主光而产生副光光影,破坏主光的光线效果;
- 副光照明的阴影部分应当保持阴影的特质,并使暗部有恰当的造型感;
- 副光通常会包含环境反光的成分。
C、环境光:对剧中人物生活环境的照明。多指摄影棚内景、实景内景的人工光线。是天片光、衬景光、主景光、前景光以及大型的陈设道具光的总称。
环境光的处理,是对美术师所提供的环境进行再创造。即可以表明剧中人物活动的具体地点,也可以表明天气状态(阴、晴),说明故事发生的事件(昼、夜、晨、夕)。它也是形成画面影调和影片基调的一个重要条件。
在实景中,环境光的处理以自然光为主,人工光为辅。或反之,也可以完全用人工光进行处理。外景中,环境光主要是自然光照明,但在黄昏、黑夜拍摄时则常用人工光。
环境光营造更准确的生活环境,对人物性格塑造和故事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请登录以参与评论
现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