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故事的手艺人 讲故事的手艺人
  • 创作向
    • 写作
      • 非虚构
      • 剧本
      • 小说
      • 文言
      • 读书
      • 随笔
    • 拍摄
      • 纪录片
      • 设计
      • 视频
      • 摄影
  • 策划向
    • 策划资料
    • 创意之道
    • 短视频研究
  • 技术向
    • AI
    • 前期拍摄
    • 后期制作
    • 原创教程
    • 影像实验
    • 影像设备
    • 穿越机
  • 艺术向
    • 研究学习
    • 大师镜头
    • 电影赏析
    • 视频论文
    • 经验总结
  • 注册
  • 登录
首页 › 技术向 › 后期制作 › 说说手持摄影和呼吸感

说说手持摄影和呼吸感

向安宇
2018-07-08 16:38:57后期制作阅读 4,838

菜鸟:大师,什么是手持摄影的呼吸感?
大师:就是:呼吸,感。
菜鸟:呼吸感就是呼吸感?
大师:不,是“呼吸,感”。中间有个逗号。
菜鸟:逗号代表什么?
大师:逗号不是重点,重点是后面的那个字“感”。
菜鸟:感?
大师:就是感觉,所谓呼吸感,就是摄影时候的一种感觉。
菜鸟:有没有不那么玄乎的解释?
大师:有。就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风格。
菜鸟:……

我刚接触“呼吸感”这个词,云里雾里,不明所以,只觉得那可能是大师的一个境界。现在回头看,我也说不清到底大师们眼里的呼吸感是什么,我说说我的看法吧。

呼吸感,多数时候是在讨论手持摄影时的轻微晃动。

要讨论呼吸感,要先来说说手持摄影。我不想做“考据学”的研究,但要认识手持摄影,还是要回眸历史。

电影发展之初,没有所谓的手持摄影,那时候机器笨重,无法离开架子,甚至无法离开摄影棚。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影机开始变得轻便,才开始让手持有了操作上的可能性。

手持摄影的呼吸感

稳定的拍摄能够使观众不再察觉到摄影机的存在。在好莱坞的黄金时代,稳定是摄影师遵守的规则。个人觉得,这一方面和当时引进战斗机挂弹的液压升降装置等技术,使得平稳的摄影机运动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大概和当时的观众在戏院观看戏剧养成的观影习惯有关。

观众习惯于坐在黑暗中的观众席上,观看稳定的舞台上的表演。有了电影院以后,更习惯于观看稳定的画面。

发展到如今,手持摄影作为一种审美上的选择,依然出现在电影里。

但是,欧洲的观众似乎更能够接受这种摄影风格。欧洲各类电影节长片单元、短片单元,都能够看到很多手持摄影的作品。而在国内,手持摄影的接受度就差很多。我曾看到一部在国外电影节获奖的短片,在国内视频网站的弹幕里,全是喷导演没用稳定器的。

欧洲观众经过了法国新浪潮、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等等运动,早已培养了一批能够接受不同审美创作的观众。而在国内,大陆的电影院爆炸式增长的时候,也正是数字化电影普及,手持摄影被当作“陈旧的技术”而几乎被全面消除的时候。

国内的创作者,很早就在进行手持摄影的尝试,比如黄宗。但是这种尝试并没有太多后续。那么,是不是手持摄影就过时了?作为电影创作者,更实际的问题是:是不是应该放弃手持摄影,转而在所有创作时候都让画面稳定下来?

当然不是。大热的影片《我不是药神》中,就大量采用了手持摄影。

手持摄影的呼吸感
《我不是药神》花絮

摄影师王博学在谈到《我不是药神》的创作中时,提到:“我们采用不停机的通条拍摄方法,导演要求不能打断演员的表演,所以要全程肩扛拍摄,演员没有固定位置,摄影机要跟着演员的表演做不同的移动方式。”

《我不是药神》选择手持摄影,也和现实主义题材的关系。

在国内很多观众的心目中,手持摄影是属于纪录片的,商业电影是无法使用手持的。哪怕《拯救大兵瑞恩》中手持摄影的经典运用被广为接受。但是观影时候带来的眩晕感的生理感受,还是让很多观众对手持摄影无法接受,也让创作者们在选择摄影风格时候不敢尝试手持。

个人觉得,强烈晃动的手持摄影,在商业片的制作中,除非是特殊场景有着特殊的创作需求,其他大多数时候都应该不使用。

手持摄影的呼吸感
《烈日灼心》花絮照

罗攀在拍摄《烈日灼心》时候,打算全程手持,但是又担心观众的接受度,最后采用的是尽可能稳的手持方式。比如,在有些运动镜头中,他扛着摄影机坐到轨道车上,这样既拥有了手持摄影的晃动,又能够相对的平稳。

在《我不是药神》里,有一个镜头,是王博文坐到斯塔尼康车上,扛着摄影机跟拍的。

手持摄影的呼吸感
《我不是药神》花絮

手持摄影的魅力是无法替代的。机械带来稳定,同时也带来观察者的不在场,情感投入的离场,提供的是一种“非人的”视角。人类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事物的方式就不是稳定的。走动时候有颠簸,哪怕坐着不动也会因为呼吸而使得眼前的画面轻微抖动。

鸟类的视角是稳定的

手持摄影可以说更接近于人平时观察世界的方式。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现实主义题材,会选择手持摄影营造“真实感”。

而在创作中,为了避免给观众带来生理上的不适感,这种晃动必须是节制的。这种节制表现在:

1、是很轻微的。
2、是有节奏的。

要做到很轻微,就要尽可能很稳。据说早期电影学院的摄影课,老师要求学生平常端砖头练臂力,为的就是拿起摄影机时候能够更加稳定。当然还有上面罗攀的方法。总之,手持摄影是为了“不稳”,但手持摄影机之后,要尽量求稳。

其实在后期有很多方法可以实现轻微的晃动,后期的晃动依靠的是给画面位置一个随机值,但是这种晃动和前期手持相比很大的问题就在于:前期拍摄时候,摄影师的晃动是随着呼吸节奏晃动的,而电脑给出来的这种随机晃动则没有节奏感。虽然有的插件通过优化的算法能够更逼真模拟手持,但是依然缺少了情感。

摄影师在拍摄时候,随着剧情发展,把自己的情绪带进去,或紧张、或舒适、或感动、或惊吓……人在不同情绪下呼吸的节奏是不一样的,手持摄影时候,这些情绪也就直接带到镜头的晃动上去。

这样的镜头,就是有呼吸感的。

那么,除了尽可能稳定,以及有节奏之外,还有哪些方法能够让镜头有呼吸感呢?

1. 跟拍时候,步伐跟拍摄对象一致。

也就是说,拍摄对象迈左脚,摄影师同时迈左脚,拍摄对象迈右脚,摄影师跟着迈右脚。总之,就是要跟拍摄对象步伐的幅度一致。

2. 拍摄对象有轻微动作时候,镜头跟着轻轻动。

比如拍摄对象转头的时候,摄影机跟着轻轻运动。

《烈日灼心》镜头,罗攀摄

3. 轻微过肩镜头的时候,稍微探出,马上回来。

4. 尽量拍运动的人物或事物,不拍静物。

5. 尽可能靠近拍摄对象,离运动的对象越近,手持的抖动就越不明显。

6. 轻微的变焦(罗攀常常会用)。

等等。

赞赏 赞(5) 收藏(0)
本文系作者 @向安宇 原创发布在 讲故事的手艺人。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AE表达式|03、如何让一个小方块从左运动到右?@ time
上一篇
AE表达式|04、如何制作一个简单的时钟?@ index , time
下一篇

请登录以参与评论

现在登录
所有评论(1)
  • 评论

    评论测试 😈

    7年前 未知地区 回复
标签
720全景 ACES AE AE案例 AE表达式 Anyu翻译 CSC电影学院 fusion Hackintosh MG动画 ps教程 vlog wordpress 创意方法 剪辑 字幕 帧影帧画 抖音 摄影 文案 混剪 混音 灯光 看电影 磨皮 穿越机 纪录片 编剧 美术 美食 論語 调度 调色 达芬奇 重讀文學史 青玉记
ImpulZ Luts的使用
2020-11-24 14:41:15
3,369 0 7
关于剪辑的日常叨叨:什么时候用特效转场
2020-09-04 21:39:51
2,096 0 3
《哪边的年味2020》剪辑中的思考
2020-08-20 19:04:11
1,344 0 3
分镜头,可以学学这条抖音
2020-06-22 22:48:11
2,083 0 2
1 5
  • 5
  • 1
关于我:

想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看万部电影。当过人民教师,做过策划师,入行影视做剪辑、导演。艺术是目的,技术是支撑,不断钻研,积聚梦想,同时分享干货。

推荐栏目:
视频论文 原创教程 后期制作 非虚构 照片 视频
特色专题:
专题汇总 宜看一侃 帧影帧画 美食摄影 重读文学史 青玉记
Copyright © 2016-2025 讲故事的手艺人. 鄂ICP备16005400号-1 鄂公网安备42050602000017号
  • 创作向
    • 写作
    • 拍摄
  • 策划向
    • 策划资料
    • 创意之道
    • 短视频研究
  • 技术向
    • AI
    • 前期拍摄
    • 后期制作
    • 原创教程
    • 影像实验
    • 影像设备
    • 穿越机
  • 艺术向
    • 研究学习
    • 大师镜头
    • 电影赏析
    • 视频论文
    • 经验总结
# 剪辑 # # 转场 # # 纪录片 #
向安宇
痴迷文字,醉心影像
420
文章
5
评论
325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