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什么让《闪灵》如此令人毛骨悚然?
youtube上的频道“lessons from the screenplay”做了一些分析,我将他的分析归纳了三点:
一、叙述的时间流逝越来越慢,增加了观众的焦灼感
越是接近最后的危险,反而叙述的越来越慢,时间流逝得越来越慢。观众越是渴望看到最终结局,反而越是看不到,这样增加了焦灼感。
二、在一开始就直接将危险披露出来
观众已经知道故事中大部分的未知之谜,因而更加关心的不是什么发生了,而是它是怎样发生的。
这点,让向安宇想到了希区柯克式悬疑。
对于什么是悬念, 希区柯克有个著名的炸弹例子:
两个人走进一个屋子,坐下来谈话,突然桌子底下的炸弹爆炸了--这个过程提供给观众惊奇,专业术语叫突发式悬念;突发式悬念(亦称吃惊或惊奇)主要依靠对观众保密,通过使观众大吃一惊来加强戏剧效果;是剧情发展过程中出乎观众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复杂情况和险要转折,描述情节多用突发式悬念。
相反,在走进屋子前,观众首先看到一个凶手进屋子将炸弹藏在桌子,接着的两个人走进屋子却没有发现炸弹,仍然坐下来谈话--那么这个过程叫做悬念,专业术语叫期望式悬念,此时移情度变高,读者会说“我的天呐,别炸!千万别炸!!”读者投入了角色并为角色着急!
期望式悬念建立在对观众不保密的基础上,它是在观众对人物命运和事态发展有一定预感和了解的情况下所造成的期待;侧重于性格描写的,多用期望式悬念;
还有一种悬念,接近于突发式悬念但与突发式悬念有质的区别。
相同的是:观众与主角知道一样多,
不同的是:观众与主角是否知道真相:不知道真相的就是突发式悬念,知道真相的就是希区柯克式的悬念。
希氏曾经用炸弹的例子来说明这种叙事手法(希式悬念)的意义:一个炸弹在一群人谈了15分钟棒球之后爆炸;
最佳的方法是:先告诉那群人15分钟后有一颗炸弹要爆炸再让他们谈论棒球(而非先让一群人谈15分钟的棒球再让炸弹爆炸)
这样,这群人就会带着焦虑、慌乱的心情来谈论棒球,谈论的过程也就会显得多姿多彩、避免乏味。
所以,希式悬念可以用希区柯克的名言----“炸弹绝不能爆炸,炸弹不爆炸,观众就老在惴惴不安。”----来归纳;
希式悬念的条件有:
一:真相是具有毁灭性的,炸弹爆炸药炸死多少人!!
二:利益相关的人都知道真相,那群人就知道15分钟之后炸弹要爆炸;
三:观众也知道真相所以悬念分为:期望式悬念和突发式悬念两类、希式悬念三类,实际运用中,三者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三、对不确定性的恐惧是人原始的恐惧
不确定性让人不知道该如何反应,因而感到不安。
有两个小技巧:
配乐。配乐反其道行之,在没有事情发生的时候吵闹,而在有事情发生的时候反而安静。
打光。打光同样反其道行之,有危险的地方反而明亮、温馨。
这样,观众无法预知什么时候危险会发生,这样的未知,让影片有种“诡异”的恐惧。
最后,向安宇想说的是,《闪灵》在那个年代很吓人,但是其后无数人模仿《闪灵》的手法,观众也渐渐熟悉了某些套路,因而现在看起来,可能并没有那么吓人。但是我们审视一部电影,有时候需要将其放进当初的语境里,应格外肯定一部电影对电影语言的开拓。
现在我们想要做出好的片子,学习研究经典的同时,也应该不断探索电影语言的边界。
请登录以参与评论
现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