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小丑》这部电影,导演圈都说好,作家圈都说差,作家都认为《小丑》的故事太单薄了。我觉得电影的语言,可以分两类,一种是文本语言,可以被作家们写在纸上的语言;一种是独属于电影的视听语言,是看到的画面、听到的声音,是用文字无法描述的。
小丑的故事确实很简单,就是一个被社会抛弃的边缘人,如何一步步彻底地自己抛弃了自己,并且报复社会的故事。所以这个故事本身并没有什么魅力,有魅力的是影片里精准的电影语言。下面,就来说一说其中几个点。
楼梯
楼梯这个场景,在这部电影里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出现在影片的开头部分,是小丑在影片里第一次回家。这时候他还是一个努力想要融入社会的人,他去看心理医生,在公交车上逗小朋友笑,会为了避免误会准备小卡片。
插一句,电影是细节的艺术。看这个小卡片,已经揉烂了,显然是经常使用的,说明小丑一直被自己的精神问题所困扰,但却一直在努力不伤害到周围的人。
第二次出现在影片的第19分钟,小丑被投诉,客户要求还回广告牌,而那块广告牌在小混混打小丑时砸烂了,小丑挨了上司的骂,不被理解的负面情绪累积到了极点。
第三次,出现在影片后半段。这是人物转折的关键节点时刻。小丑杀害了他的同事,报了被陷害的仇,体验到报复的快感,而这种复仇的快感很快就让他无法自拔。
在第一个楼梯的场景里,用了一个摇拍,转过来,揭示出楼梯的场景,小丑佝偻着背,非常疲惫地、艰难地爬楼梯。这个楼梯,是小丑生活困境的外化。电影就是如此,不是用文字去描述,而是将抽象具象化。
这里用了一个长焦镜头,长焦能够压缩空间,让前景和背景贴得更近,感觉就像是把小丑一把拍在了这个楼梯上,而且,空间的压缩也让楼梯显得更陡,更加凸显了爬楼梯的艰难。同时,楼梯占满了整个画面,饱满的构图传递给观众压抑感。
镜头上摇,揭示出整个楼梯。
注意这个顺序,开始是热闹的街道,小丑身处在人群中。镜头摇过来,小丑只剩下一个人,独自面对扑面而来的楼梯。这是在回家啊,多数人回家是卸下压力,进入温馨的港湾,小丑回家,却是进入了孤独、高压、艰难、封闭和痛苦。然后镜头上摇,揭示出这个楼梯的长度和高度。前面已经让人觉得艰难了,演员肢体语言的表演也传达出这一点,可抬头看,这艰难还有很远很远都到不了头。
不过在这里,导演切走了镜头,接了一个小丑爬上了楼梯的正面镜头,小丑一点一点的上升,寓意着这时候的小丑,还是怀抱着希望的。
第二个楼梯场景里,则改用广角镜头。
广角镜头让空间变得更广阔,同时也让处在远端的对象显得更渺小。
这个镜头把楼梯拍出了一种恢宏的感觉。我们知道这个楼梯是小丑的困境,困境是如此之大,而小丑,是如此的无力。
同时,我们知道楼梯下就是繁华的街道,是正常的生活,是熙熙攘攘的社会,而小丑,已经开始离社会很远很远了。
第一个楼梯场景里,我们听到的是压抑的大提琴,第二个场景里,背景音乐虽然也很压抑,但是节奏变快了很多。第三个楼梯场景里,音乐已经变成了欢快的舞曲。小丑并没有解决自己的困境,楼梯依然存在,但他放弃了希望,放弃了良知,放弃了人性,自觉地将自己视做仇富暴动里的精神象征,曾经的困境成为了他的舞台。
这时候,道德、良知已经不是他的阻碍,他面前的唯一阻碍,就是法律,是国家的执法机关。代表法律的警察,就站在楼梯顶端,压在小丑头上。
这里用的是仰拍,逆光,这种角度,是仰望神灵,仰望圣光的角度。小丑正在通向他自己的精神领域。这个画面里,从后方的顶上洒下来的光,给小丑勾勒出金色的边缘,神圣又充满邪恶。小丑的邪恶,最让人恐惧的,就是他人眼里的恶,在他自己眼里,不是恶,而是神圣。

请登录以参与评论
现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