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的教训,写在最前面:
不要相信大的up主的恰饭。有流量就有赞助,所以……别信。

印迹的产品,我手上有TC7、鲨鱼滑轨、海星快拆,这两个产品给我印象不错,这才买这回的独脚架。说说对这个品牌的整体印象吧:
在脚架里,我个人其实最喜欢的是曼富图,他们的独家技术是很多的,比如氮气云台,比如独脚架那个液压脚撑,等等。
曼富图所有产品都是意大利产,没有代工厂,但是假货多。即使是真品,我觉得曼富图用料不是很扎实,东西好用,但是不耐用。
我用过的曼富图脚架里,因为用的苦,有接口位置磨坏掉的,有液压阻尼坏掉的……所以,便宜的曼富图,没啥好买的,为了降低成本,曼富图会用很多塑料的部件,只在高档的贵的产品上,用料才扎实。
而印迹,给我的一个好的印象就是:用料扎实。当然,也贵。
至于科技上,印迹有一些小聪明。之所以说是小聪明,因为不想曼富图一样确实是在技术上投入的研发,而是有些买之前看介绍很吸引人,实际使用时候,有用处,但用处不大的设计。
比如那个转换螺丝的设计。

看着很黑科技,但是实际用处不大,因为实际使用的时候不会频繁在1/4和3/8螺丝之间切换。即使有切换需求,加一个转换螺丝就简单感动,而这个有弹簧的收缩设计,我反而担心它的耐久度而不敢频繁切换。
说回A150s,问题是很多的。
1、转换螺丝的设计
我担心其耐久度,觉得一个转换螺丝就可以的事情,搞这个多余的事情干嘛?
2、旷量
之所以买A150s,是因为好奇这个伸缩设计,这是印迹这款独脚架独有的。
当然,之所以是“独有”,也许就是因为设计上的一些毛病,让别的厂商都抛弃掉了。甚至连印迹自己,主要卖的也是和这款价位相同的扣锁版的A120、A150等。
因为,这个所谓的独特的伸缩设计,为了快捷,用一个锁定,来锁两节伸缩节,以至于地下的那个伸缩节没有锁定结构来紧固,所以晃动的问题,根本无解。
以至于,在摇动云台时候,会有左右的晃动。在有高低位置运动(模拟摇臂)时候,会有上下的晃动。
3、K5摇杆锁紧旋钮的耐久度
为了轨道上有一个轻量化的云台,同时配合印迹的海星快拆,这回和A150s独脚架一起买回来的还有一个K5云台。
云台个头比想象中的小,也因此很轻,做工还不错。但是动平衡不可调,水平气泡没有夜光没有灯,水平和俯仰的锁定都不是快锁的设计……1000的价格,只能安慰自己都是给在了用料扎实上了。市面上有5kg承重,并且仅0.67kg的云台,哪怕这款性价比不高,但是其他的选择也不多了。买来就是为了用在滑轨、或者独脚架等一些需要轻便的场合。
这个脚架最让我不能接受的,其实是摇杆锁紧旋钮部位的阿莱齿。因为两边都是铝合金,而铝合金是不耐磨的。如果是摇杆上的阿莱齿磨平了,换摇杆就行了,但是云台部位的阿莱齿磨平了,摇杆从此再也锁不紧怎么办?换云台么?
这就像车胎给设计成了不可拆卸,一旦车胎爆了,就必须换台车一样。
我见过这种情况,一个曼富图的摄影三脚架,阿莱齿磨平,这个云台直接废掉了。但是我见过最好的解决方案也是来自曼富图。
我的曼富图N8云台。有一个铝合金的两面都是阿莱齿的垫圈,用螺丝拧紧到云台上,以保证垫圈和云台上的阿莱齿紧密咬合,不会因为错位而磨损。而摇杆则只会接触到垫圈,要磨损最多就是摇杆上的阿莱齿和垫圈上的阿莱齿。如果使用久了,阿莱齿磨损,换个垫圈就好了,不至于整个云台废掉。
另外一个解决方案,是我的百诺云台上的。在摇杆和云台的阿莱齿之间,加了一块塑料的垫圈,虽说橡胶垫圈依旧会磨到铝合金的阿莱齿,但是橡胶垫圈会首先磨损从而保护铝合金阿莱齿。仅仅是一块垫圈,大大提升了云台的耐久度。
4、脚架包的问题
我现在很讨厌一类设计,为了所谓的精准,不留余量。
印迹的TC7三脚架,还有A150s独脚架,所包含的便携包,都是这种华而不实的精准。
印迹的脚架,哪怕买的是含云台的套装,也不会给一个直接装得下架子和云台的包,而是两个都是单独包装。然后拆开脚架包,就会发现印迹那种“小聪明”:一个可以收缩隐藏、展开可以让包加长到可放云台的设计。
也就是说,这个脚架包的大小,刚好一个脚架。如果要放云台,就得把顶上那个隐藏的部分拉出去。这个设计之所以是华而不实的小聪明,因为问题在于:
哪个摄影师经常出门只带架子不带云台?哪些情况下云台和架子要分开存放?
如果分开存放,印迹为什么不给他家的云台也配个包,让我分开拿着?
关键是,这个脚架包,即使把折叠在内的扩展部分来出来,也根本不实用。拿A150s的脚架包来说,扩展部分拉出来后,配上他自家的K5云台,想放进去的时候难放,想拿出来的时候难拿。根本不能满足摄影师快速转场的需要,这根独脚架不是以快速便捷为卖点?为什么包这么不快速不便捷?把脚架包设计大一点不好吗?
关键是,这个脚架包,质量还很好,防震海绵还很厚!丢了还舍不得,这就更气人了。
我那个印迹TC7三脚架的包,也是这个问题,也是扩展之后可以放云台的设计,但是实际上是扩展之后根本放不下我的云台,所以买回来就重配了脚架包,原装的那个质量还很好的脚架包早不知哪去了。
5、脚撑的三段式设计
又是印迹的自以为是的小聪明,给一个独脚架的脚撑设计了一个三段式调节。

什么情况下需要这个78度的角度?
干活的摄影师关心的,其实就一点:脚撑面积够大,因为展开大,所以才能稳。
印迹可能要反驳:独脚架要稳干嘛?要稳用三脚架就好了啊!
但是实际工作中,独脚架确实是要经常客串三脚架的。如果不是要客串三脚架,要脚撑干嘛?直接加一个橡胶垫之后跟棍子一样往地上怼不就好了?
而印迹可能太在乎他这个将脚撑作为低拍脚架的主意了,很多恰饭视频也拿这个做文章。但是实际使用时候,独脚架就是在那种连三脚架都来不及撑开,需要快速转移的拍摄场合使用的。
这种使用场合,需要低拍的时候真心不多。
而且为了让这个脚撑成为低拍架,用了一个球台的结构。这个结构,恼火的是锁紧太不方便,需要蹲下拧螺丝。而且,还有反复确认,才能找到杆子与地面垂直的角度。
一般的独脚架,会有个垂直锁止,印迹没有。
最好用的是曼富图的那个液压技术。直接往地上放就是垂直的,然后前后左右旋转都有阻尼。

至于印迹这个所谓的阻尼球体,那就是个笑话,别当真。
曼富图的液压阻尼的脚撑,可以实现跟液压阻尼云台一样的效果,甚至旋转的时候都能像摇云台一样的阻尼。这个印迹的“阻尼”球体,跟拍照片用的球台是同一个东西,拍视频时候,松开这个螺丝,确实很顺滑,顺滑到感受不到一点阻尼,和直接杆子怼地上,效果差不多。
总体而言,这根独脚架给我的,是失望。
印迹的东西,以前给我的感觉是,东西好用,但不值这个价。
这根脚架给我的感觉是,不好用,还贵。
但是退货蛮烦,还是留下了。因为我用到独脚架,还有一个应用场合,这根独脚架,纯粹当一根会伸缩的棍子来用,还是很方便的。那就是拍纪录片的有些场合时候仅做支撑用,或者当作电子稳定器的延长杆……
嗯,1000的东西,发挥100来块钱东西的作用,是奢侈了些。鉴于我有拿3000的魔杖当棍子用的奢侈前科,这根1000的棍子挺便宜的。
说笑了,摄影的设备,重要的不是多好,多贵,重要的是多用。10000的东西,天天用,就便宜,因为没有浪费。100的东西,放着不用,就是100%的浪费。而且东西如何,要看用的人。看着废的东西,也能开发出一些新的玩法。
最后,印迹的东西嘛,反正不大可能买了,因为很多自以为是的小聪明,不是真正设计给干活的人的,而且这个性价比……哎
请登录以参与评论
现在登录